宁津曾有块“域外飞地”

张居明

宁津县在域外曾有一块“飞地”,而且经历了明、清、民国时代变迁,战火兵乱,存在竟达四五百年之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近日偶得闲暇,笔者去福兰德印刷社拜访老板刘春来时,查看光绪年间老县志,发现了这个秘密。

明朝永乐二年(1404),刘姓始祖老夫人携儿带女从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城东门里祠堂刘迁居直隶河间府宁津县,长子刘显落户城南关西,次子刘式落户城南八里堂,三子刘封落户城东南老鸹林,四子刘郎居住于城西北高塔寺(后寺)。

明朝天顺年间,四子刘郎的一位后代准备进京赶考。一日早起带足盘缠打点行装,与家人告别,徒步向北走去,跨过鬲津河就进入南皮县,当行至刘家坊地界时,感觉内急,急忙找一个茂密野草处方便,抬头一看,这里荒无人烟,但土地肥沃,杂草荆棘丛生。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老家人口众多,土地渐少,何不在这里圈地建庄,繁衍生息?于是便用一些杂草、野秫秸、荆棘圈起了一个村庄大小的地方。

这位刘氏后人金榜题名后升任山西太原正堂。后来一同进京赶考的举子提醒他,他才想起此事,随即告诉家人,令长子刘志刚与次子刘志建的儿子刘旺叔侄二人来到这个地方开荒种田,筑土为屋安居下来。

由于这块地是宁津人刘姓开垦出来的,附近的村庄人就管它叫刘家坊村,俗称宁津地,一切皇粮国税等诸事宜都去宁津缴纳办理。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里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自然村。此村位置在南皮而属宁津管辖,因此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个村一旦有人犯事或出现纠纷,南皮县衙捕快无权进入(古代有隔县不拿人之律),束手无策,而宁津县衙鞭长莫及,不闻不问;与此同时,刘家坊与周围村庄为争地争水,时有纠纷。

为了教育后代鞭策子民,刘姓十四世刘学诗(乾隆年间庚午科文举人),曾授宣化府教谕、大名府教谕,掌正堂印,在宅前挂上皇帝亲御牌匾,屋后竖起大旗,教育后人诗书传家,忠君爱国,遵纪守法,团结乡邻。至此,该村村民安居乐业,英才辈出。一直到解放前,这里还属宁津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才划归南皮。

2014年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在八里堂移坟时,发现了刘氏老夫人和四个儿子的坟墓及瓷器、青铜等器具,而他们自己在家族墓地中只有衣冠冢。

以后数年,每逢元宵节期间,宁津刘氏后裔与南皮刘家坊人都带领舞狮队、太平车、秧歌队互相到对方演出,透出浓浓的一脉亲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