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黄河大桥与“大清桥”的历史渊源

一桥通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齐河黄河大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桥,你们知道吗?

大部分齐河人可能都知道,我们的原来的齐河县城不在晏城,而在现在的祝阿镇南黄河岸边

老齐河城,位于黄河左岸,临黄堤拐弯处,与济南市隔河相望。齐河老城初名耿济镇,又名耿济渡,东临济水(大清河),济水又名齐水,故称齐河。(大清河的前身是我国古四渎之一的济水,隋朝以后,济水消失,大清河流淌齐河800余年,清代咸丰五年即1855年被黄河夺去河道。)

注:清代咸丰五年(1885年)之前,黄河不在咱们这,而是沿淮河入海的。古济水又名大清河,绕县城东入海,大清河也是当时的盐运河道。

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之前,齐河城东门外的大清河上有一座宏伟的大桥,名曰“大清桥”,大清桥地处九省通衢,车水马龙,也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去济南府的必经之路,非常的繁忙,堪称一时盛景。清代著名的诗人查慎行曾经吟诗赞美大清桥,“凤柔自觉轻衫便,山近微嫌湿翠多。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拥齐河”,此诗再现了当时大清桥的繁荣景象。(终于知道济南侧“济齐路”的由来了,历史上这原本就是齐河去济南的路,过了大清桥就是济齐路)

可是不幸,在清代咸丰五年(1885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大清桥也因此被无情的黄河水冲毁,极盛一时的大清桥湮没于浩瀚烟波,正所谓“良辰美景付浩渺,世上再无大清桥”。

但从那时起,人们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叫做修桥的种子。

也是从那时起,黄河天堑给两岸的百姓带了出行不便。

清末著名的水利专家刘鹗先生的《老残游记》里有所记载,小说的主人翁老残去济南路径齐河,正好赶上黄河凌汛,不得不在老齐河住上一晚,第二天中午冰有点化了,赶紧撑着小船过黄河,刚砸开前面的冰,后面的冰接着就跟了上来。

小说对黄河凌讯时的壮观景象是这样记载“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归人长咨嗟,旅客空叹咤。盈盈一水间,轩车不得驾。”道出了当时黄河凌汛时的交通不便,黄河天堑渡河之难,也能想象出两岸百姓想在黄河上建桥的迫切愿望。

1973年之前,齐河县城就在齐河黄河大桥收费站附近,为防凌防汛的需要,旧齐河县城搬迁到现在的晏城。从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冲毁大清桥起,两岸百姓始终有个愿望,就是再修一座桥,重现两岸繁华,方便两岸沟通。过去从整个德州到济南没有通道,只有浮桥和小船。

历史上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有限,跨越济齐两岸的大桥一直没有修起来。

随着近几年齐河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修桥成为了一种可能。

为方便齐河市民的出行,齐河县委县政府下决心举全县之力修桥,恢复黄河通道。几届县委县政府连续发力,经过七八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三四年的施工建设,才有了今天雄伟的齐河黄河大桥

齐河黄河大桥位于济南市槐荫区与德州市齐河县交界处,起自济南市槐荫区曹家圈村南,于北店子浮桥附近跨越黄河,止于齐河县黄河大道与国道309交叉口。大桥路线全长3767.9米,其中黄河大桥长2287米,主桥840米,为“H”型双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结构,主跨410米,为全国所有已建成跨黄河大桥之最。桥宽35米,与路基同宽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目前限速每小时60公里),同时预留轻轨通道。

大桥项目总投资12亿元,由齐河县财政出资兴建,是黄河上唯一 一个由县一级投资建设的黄河大桥。大桥于2015年1月10日开工建设,于2018年1月9日通过了山东省交通厅质监站组织的交工验收,2018年5月16日正式通车运营。

正如网友所说:由历史上曾经的大清桥、到后来的轮渡、浮桥、再到今天的公路大桥,跨河交通的变迁展现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浮桥奠基了济齐人民福祉,新桥迎接黄河两岸辉煌。

齐河黄河大桥通车后,将有力地改善济南市西部地区与齐河县、聊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优化区域跨越黄河大桥的布局;对推动齐河、德州乃至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齐河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速济德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对接。

拓展:    目前齐河黄河大桥对德州、济南两地的鲁N、鲁A、鲁O、鲁W号牌的7座及7座以下小型客车、军车(含武警部队车辆)、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通道”货车,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跨地区作业的运输联合收割机等其他政策性免费车辆,实行免费通行。

(德州、济南免费车辆只限于已在规定位置安装正式号牌的车辆,不包括临时牌照、有号牌未悬挂的车辆、有行驶证未挂牌车辆以及有号牌未带行驶证的7座以上车辆。皮卡车辆不属于小型客车,一律按照一类货车进行收费)

(整理:朱荣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