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顶十圆”——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


  郭峰 宫凯 李晗艺 刘冬
  景德镇陶瓷匠人们曾有一句老话:一方顶十圆。意思是,一件方形的瓷器,能抵得过十件圆形的瓷器,因为求圆较易,求方艰难。也就是说,方形的瓷器要比圆形的难做。
  圆形瓷器,比如我们常见的瓷碗、瓷盘、瓷罐等,都可以通过陶车拉坯来实现,熟练的工匠一天可以拉成很多,等坯体晾干之后,再经过修整上釉,就可以入窑了,整个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方形瓷器就不一样了,目前还没有人能从陶车上直接拉出方形的坯来,而且方形的东西由于受力不均,入火后很容易变形,这就是“求方艰难”的原因。
  方形的瓷器,只能是一块一块地做,然后把它们拼接起来,类似于小朋友做橡皮泥一样。而且,拼的时候,既要保持紧压结实,又要控制好力度,不让器物变形。等完成拼接后,再用刀片将器物四周修刮平整,坯体就算是完成了。
  做工如此复杂的器物,存世量肯定稀少,德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几百件文物中,方形器物屈指可数。这件清代墨地素三彩梅竹方瓶,在周围一干众多圆形瓶瓶罐罐中,可谓身姿绰约,玉树临风。
  这件墨地素三彩方瓶造型敦重古拙,胎质坚细,墨色着底,素雅凌厉,为国家三级文物,高近50厘米,瓷质盛器。瓶身呈四棱柱状,线条硬朗,腹部斜下收,足为方圈足,内施白釉,外施黑釉,外壁线条处全部白釉勾边,外底饰青花树叶款。瓶身四面以黄、绿、紫素三彩基本三色为主,分别绘有四幅不同的山石梅竹图案:梅花树干为茄色,枝桠虬枝盘根错节,生长于奇形怪石之上,透着一股强劲的生命力;花朵为米黄色,比白色更觉素雅恬淡,满树繁花没有一个花骨朵,证明正是花开好时节;怪石与翠竹为绿色,墨色之底渲以绿彩顽石,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整个画面浓淡相间,层次丰富多变,情景交融,动静相宜。
  素三彩瓷最早见于明成化年间,以黄、绿、紫为主,因不用红色,故称为素三彩。清康熙时,素三彩真正成熟,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比如白地素三彩、蓝地素三彩、紫地素三彩、墨地素三彩等,而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名贵的品种。《饮流斋》一书中说:“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明清釉上彩瓷器》中记载:“墨地素三彩,也是康熙时首创的,且是最为精彩的品种。此为民窑产品,传世极稀,属极为名贵品种。”
  我们知道,素三彩瓷一般大多是官窑器,但是康熙时期的墨地素三彩瓷却是民窑器。但为何比官窑素三彩瓷更为珍稀?因为当时康熙墨地素三彩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品,而当时的官窑都由工部派员督窑,如康熙十九年的臧应选、四十四年的郎廷极,他们都是奉钦限(皇帝亲自规定的期限)烧制,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不能烧制,故只能委托民窑烧制了。所以,康熙时期的墨底素三彩器物均为民窑烧制,工艺不如官窑精致,底部也常见沙眼。而雍正朝主张厉行节俭,丧事不再大办,于是墨地素三彩也就从此绝烧,遗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至清末民初,由于外国人刻意高价追捧搜求而仿烧,德州市博物馆这件梅竹方瓶就是清末仿烧康熙时期的。而同样的目前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底部带“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墨地素三彩瓶,也是晚清或者民国时期所仿造。可见,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三彩仿品也为今人所珍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