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记者走进德州市殡仪馆 倾听一线殡葬工作人员的故事

□文/图本报记者 马乐 杨戈

电影《人生大事》里有句经典台词:“人生除死无大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与死亡打交道,用精湛的技艺,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他们便是殡葬工作者——生命最后的“摆渡人”。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德州市殡仪馆,倾听一线殡葬工作人员守护在生命终点的故事。



赵炎涛擦拭殡仪车

遗体接运班工作人员赵炎涛——平稳护送逝者最后一程

“叮铃铃……”电话铃声划破了市殡仪馆的宁静。电话一响,意味着有人辞别了这个世界。接到电话,问明地点,遗体接运班工作人员赵炎涛便开车出发了。

在殡仪馆的岗位中,遗体接运班的遗体接运员是冲在最前线的,逝者的家中、养老院以及医院,是他们最常去的地方。此外,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除了警察、法医外,也不乏他们的身影。

43岁的赵炎涛已经在市殡仪馆工作了20余年,他始终记得刚入职时,师傅跟他说过的一句话:“一定要设身处地为逝者及家属考虑”。逝者为大,接运工作有着规范而严谨的流程。每次出车前,赵炎涛都要对车辆做好安全检查、卫生保洁,备齐必要的物品。接运过程中,对遗体要轻抬轻放,避免磕碰。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要多加安慰。

赵炎涛回忆,有一次他从医院接到遗体,发现行车路线经过逝者的家,便询问随车家属要不要让老人回家“看看”。家属一听,眼泪决堤。这位逝者生前因病住院多年,一直想回家看看,但并未如愿,家属对他善意的提醒充满感激。

驾驶殡仪车最重要的就是稳,十分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一次,一名年轻人在厦门意外离世,家人悲痛欲绝,唯一的要求就是让逝去的孩子回家乡火化。由于经验丰富、办事可靠,这项任务落在了赵炎涛和另一位同事身上,他们驾驶车辆,来回4000余公里,花费3天时间将遗体安全接回。“接到遗体后就要立即返回,一路上车辆不能熄火,我和同事轮流驾驶,陪逝者走完了最后一段安稳的路。”赵炎涛说,那种累是难以想象的。

全天候待命,随叫随到,家中的大小事总是无暇顾及。7岁的女儿时常询问爸爸的工作,每到这时他都像电影《人生大事》主人公莫三妹一样,说自己是“种星星的人”。

“每个行业的存在,都有神圣的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赵炎涛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