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李传杰—— 刀笔相生 方寸之间画万物

创作中的李传杰

□文/图 记者王岳琪 通讯员张欣欣

3月9日,走进齐河县孟孙社区李传杰的家里,仿佛步入了一个葫芦展厅。客厅、餐厅里摆满了李传杰的作品,直径几十厘米的葫芦上,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活灵活现、自成意趣。凭借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李传杰的葫芦雕刻技艺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传杰受父辈影响,从小喜欢美术,年轻时为村民家里画中堂画、为销售单位画广告画,做过羽毛画、吹塑画、陶瓷壁画,还从事过家具雕刻,几十年的创作经历,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和雕刻基础。

2009年,邻居送了李传杰两个自家种的葫芦,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葫芦雕刻的他便想要试一试。凭着多年的绘画和雕刻经验,他在葫芦上雕刻了一个简单的“福”字,并在周围设计了精美的花纹。成品一出来,获得了家人和街坊邻居的称赞,这给了李传杰很大的信心,从此潜心研究葫芦雕刻。

在李传杰眼里,葫芦是个大宝贝。葫芦音近“福禄”,里面长籽,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寓意。除了可以食用、药用外,成熟晒干之后,还能作为盛器,舀水挖面、盛药装酒,又可以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里。在老伴儿眼里,李传杰是个名副其实的“葫芦迷”:“只要刻起葫芦来,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做熟饭催3遍都没有动静。”

“葫芦作为吉祥物,更适合寓意美好的题材。”李传杰介绍,他的作品多以传统元素为主题,《八仙过海》便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他将8个人物雕刻在高约50厘米、直径约30厘米的葫芦上,憨态可掬的张果老、容貌俊俏的何仙姑……他在下方设计了祥云图案,雕刻与手绘相结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更好地凸显了立体美。

雕刻所用的葫芦需龙头完整、品相饱满、皮质硬挺、表面光滑细腻。葫芦雕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首先要根据葫芦外形想象出与之匹配的图案。下刀雕刻前,用笔在葫芦表面勾勒出轮廓,脑海里要有清晰的构图,画面要协调。勾勒完成之后,再细细端详,反复修改,直到达到想要的效果。

雕刻中的李传杰,凝心聚神、嘴唇微抿,生怕出现一丝差错。施刀讲究稳、准、轻、慢、巧,下刀要找准角度,以划破葫芦皮为宜,一刀下去再仔细观察,根据想要的效果逐刀加深或加粗,每一刀都决定着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

雕刻完之后还要给葫芦着色。李传杰创作的《富贵牡丹》,颜色艳丽、形态逼真、色泽深浅有致,细细观察,花瓣脉络清晰可见,黄色花蕊更是根根分明。“花瓣根部以及花蕊部分需要用非常细的笔将颜色一点点染上,然后再向外层层晕染,考验的就是笔上功夫和耐心。”李传杰介绍。

随着技艺逐渐娴熟,李传杰雕刻的葫芦作品远近闻名。近几年,齐河县大力推进非遗文化传承,这让李传杰信心倍增。他带着葫芦、刻刀走进乡镇,向村民教授葫芦雕刻技艺;他去参加展会,精美的作品让人啧啧称赞。“我希望可以尽己所能,让葫芦雕刻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这门手艺。也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把葫芦雕刻发展好、传承好。”李传杰表示。

作品展示

《八仙过海》

《马到成功》

《富贵满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