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有192名听障儿童重回有声世界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从出生起就被按下了静音键,无法听到这个世界动听的声音。为帮助这些孩子重返有声世界,山东省对符合条件的适症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发现一例,筛查一例,救助一例,康复一例。

据了解,2016年以来,德州市已为192名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021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记者来到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探访孩子们移植公益人工耳蜗后的生活。

公益人工耳蜗,让听障儿童开启有声世界

“小牛小羊去爬山,它们一蹦又一跳……”3月1日下午,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内,小班的8名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唱儿歌。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开心地用小手拍打着节奏,除了耳朵上戴着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他们看上去和普通孩子并没有区别。

小俊是班里最爱笑的男孩,今年三岁半,到康复中心已有一年多了。自小俊查出有听障问题后,妈妈就开始全职照顾他,小俊还有一个哥哥,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父亲支撑。

对于听障儿童的家庭来说,孩子的治疗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又昂贵的道路。单个人工耳蜗市场价高达十几万元,还要支付手术和其他治疗费用,再加上之后的康复训练,这笔钱对像小俊这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但幸运的是,小俊妈妈了解到,山东省对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成为照亮这个家庭的一束光。经过申请,小俊不仅免费获得人工耳蜗产品一套,还得到了康复训练费用补助。

如今,小俊会唱儿歌,也会说简短的句子,日常沟通已经没有问题。小俊的妈妈经常向老师感叹,孩子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

康复训练后,大部分孩子可进入普通学校

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每年都会接收约60名听障儿童。对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而言,人工耳蜗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大部分孩子经过一两年的康复训练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

2018年,两岁半的小菲来到康复中心。当时她刚刚移植入人工耳蜗四个月,连简单的“啊”字也不知道怎么说。在这里,她反复练习着正常孩子早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例如一个简单的敲门声,她要经过听到、分辨、理解三个步骤才能掌握。

“这里会有单训课,老师一对一指导;还有集体课,就像小朋友在幼儿园一样。”康复训练师宫凤兰介绍,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会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利用听觉康复设备,结合其在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中的表现,一对一进行单训课指导。集体课则包括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课程。

2020年9月份,小菲在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后,转入普通幼儿园。在后续的回访中,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小菲在新学校不仅能跟上同龄孩子的进度,还交到不少好朋友。

早发现早干预,能让孩子较快融入社会

“6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形成的黄金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让孩子们较好地融入社会。”德州市育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校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她从事这份工作已有20年时间,见证着听力设备越来越先进、康复训练方法越来越科学、家长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较早、较好的治疗。

刘玉红回忆,20年前的康复设备比较简陋,当时常用的是一种声音放大器,设备上连接着一个耳麦,用手转动调整声音,康复效果不佳。随着时代进步,数字助听器和电子人工耳蜗问世,让康复技术和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解决了听障儿童听和说的难题。

令刘玉红印象深刻的是,免费为适龄儿童移植人工耳蜗的政策实施后,到康复中心接受训练孩子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以前常有孩子八九岁才被送到康复中心,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而现在,孩子们两三岁就送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高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刘玉红最开心的时候,是收到家长们发来的微信图片或视频,上面记录着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前几天,有家长发来孩子进入大学后获得奖学金和比赛奖项的消息,刘玉红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激动,“特别希望他们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实现自我!”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楚艳艳 见习记者 袁明慧 摄影 李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