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谱成丰收曲辛勤绘就幸福篇——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勇当科技兴农主力军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李东刚

暑去秋来九月中,沃野万里丰意浓;共谋科技兴农计,天椒金枣射云红。 9月3日,全省乡村振兴·辣椒三产融合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在德州召开,是我市科技兴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无言证明。

今年以来,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建设幸福和谐一流农科院为目标,坚持“开门办院、三个面向(面向生产搞科研、面向高端搞联合、面向农民搞服务)”工作思路,秉承 “为当前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宗旨,重点服务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任务,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坚持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合作等各项事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面壁十年图破壁科研创新成果丰

“今年我们试验成功了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新模式。这项模式,从2012年就开始试验,经过8年攻关,技术终于成熟了。采用这种模式,玉米能为辣椒遮荫,减少日烧病,比单纯种小麦玉米,每亩年增收3500元。 ”德州市农科院党总支书记、理事长贺洪军对记者说。

科技兴农,首先要科技过硬。市农科院以科技强院建设为抓手,攻坚克难、笃定前行,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储备。

今年在疫情突发的不利形势下,科技创新仍取得丰硕成果。棉花品种(德棉10号)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德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山东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4部;获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5项;发表论文52篇。获德州市2019年标准化资助项目5项;申报山东省地方标准7项、德州市地方标准12项。开展在研项目、试验近百项,进展顺利。


田间地头搞服务科技赋能新农业

今年 4月 21日,市农科院在陵城区边临镇贾庄村举行农业科技培训现场会。陵城区所有村的党支部书记、科技带头户、种粮大户等百余人参加。小麦专家针对小麦病虫害,现场传授了应急预警与防控技术,蔬菜专家讲解了棚内蔬菜管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困惑,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科技成果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产生效益。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送“处方”,是市农科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在科技服务生产方面,我们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服务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服务脱贫攻坚、重点服务乡村振兴,着力凸显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和助推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为农业生产做好科技支撑。”贺洪军说。

市农科院充分认识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农科推广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去年,该院与武城县为民粮专业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实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田项目,为该示范基地引进了泰安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泰科麦 33” ,并精心指导农户采用土壤深松、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 6月15日,武城县为民农场的麦田里传来喜讯:经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实打验收,市农科院在为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田亩产为774.94公斤,创德州市小麦高产纪录。“实验的成功,可为我市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一品种提供技术支撑。”贺洪军激动地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市农科院的政治担当。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市农科院提出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 ,专家团队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引导全院所有科技人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齐河县焦庙镇杜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市农科院帮扶该村种菜脱贫。今年8月26日,市农科院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大棚蔬菜生产。为菜农现场讲解了设施蔬菜天敌治虫熊蜂授粉技术、设施蔬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解答了大棚蔬菜土壤改良、死棵、病虫害防控、温湿度控制等问题。

在服务方式上求创新。今年市农科院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全院选出50名科技特派员,对口扶持全市146个省定重点扶贫村。科技特派员把手机号留给服务村、户,村民一个电话,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呼必到、有求必应。坚持每月至少进村一次,传授技术、现场指导、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共下沉服务500多人次,培训农民4300人次,投入资金27.5万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农科院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机制,创新服务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抖音、微信等,及时发布设施蔬菜管理技术意见、麦田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等,及时回应农民应急技术需求。疫情形势好转后,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期,为确保不误农时,该院组织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深入乡村对重点农业园区、基地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累计指导服务农民1000多人次。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为此,市农科院下大气力支持我市特色产业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科技赋能辣椒、食用菌特色产业,与6个乡镇签署了科技服务协议,为他们提供规划、咨询、科技培训及指导。在武城县武城镇、乐陵市杨安镇,分别建设辣椒高效示范基地1500亩、930亩。“今年的辣椒产量非常高,平均下来每亩七八千斤,这个辣椒现在一块钱一斤, 7000斤就是7000块钱,去了成本也能落5000块。”乐陵市杨安镇王屯村的辣椒种植大户张国军兴奋地说。

辣椒高效示范基地采用良种与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方式,以辣椒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型机械集成示范推广为重点,实行标准化栽培。基地今年采用市农科院研发的辣椒玉米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利用玉米的遮阴作用,减少辣椒病虫害的发生,辣椒商品率可提高20%以上,每亩可产辣椒3000到 3500公斤,产玉米 200公斤,比单纯种玉米每亩增收3500元。

示范基地的辣椒采用机械化移栽和水肥一体智能化技术,省水、省肥、省工,劳动效率提高了近10倍。同时,基地配备了物联网系统和八要素气象站,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和辣椒的生长情况,极大地方便了辣椒的田间管理。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大大提高了辣椒生产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德州辣椒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益,成功探索实践了一条“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出了一组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另外,针对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特色产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等重大课题,市农科院领导班子成员两人一组,分别带队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撰写了3篇高水平调研报告,提出将扒鸡、小枣、西瓜做成特色富民产业的建议。

招大引强借外力交流合作促提升

“去年我家的玉米花生间作,每亩地收了玉米600来公斤、花生150来公斤,而玉米单作的农户亩产也就600公斤多一点。按现在花生每公斤5.6元计算,玉米花生间作比玉米单作每亩多收400元到500元。 ”临邑县孟寺镇昝家村小水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国说。

指导张小国种植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市农科院的专家,玉米花生间作是他们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4年联合攻关,他们取得了玉米花生间作、玉米不同品种间作、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合理搭配、粒收玉米和青贮玉米绿色增产增效4项科研成果。

市农科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一直保持密切的“院地合作”关系,针对农业大市德州市种植业结构一直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选择与市农科院合作,组建了院地合作团队,共同开展“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课题研究,项目 为期5年。在临邑县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一系列成果。

近年来,市农科院结合自身优势,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努力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德州落地、开花、结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目前,我市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实验共有 20多项。

此外,市农科院还非常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以深情关怀留住人才,为人才创新科研构建事业平台,聚集了人才小高地育才优势,有效促进了农业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撑起了德州农业科研创新发展新高度。近两年,市农科院引进“985”“211”高校博士5人、硕士6人。目前全院拥有博士 5人、硕士37人,博士、硕士数量居全省地市农科院前列。

“我们只有不断引进人才、技术、信息,才能提升德州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贺洪军如此强调开展科技合作的意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