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老党员刘家成圆生前夙愿:捐献遗体,做最后一次贡献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

7月29日晚8点,晚风带走了白天的闷热,也接走了79岁的老党员刘家成。在他去世后,儿女遵从父亲生前意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为国家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奉献精神,是留给儿女最宝贵遗产

“每个人出生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家庭对成长的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在今后生活道路怎么走?做什么样的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选择的。”刘家成从年轻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是他在日记本上写的第一句话。“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党员、老八路,受他们影响,父亲也一心向党,并于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2日,刘家成的女儿刘东荔忍着悲伤,整理着父亲的遗物,整整一个抽屉摆满了父亲的荣誉证书,“先进生产(工作)者”“双文明职工”“先进工会工作者”“德城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干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刘家成几乎每年都会因工作突出获得表彰。而2020年7月30日,一纸遗体(角膜)捐献荣誉证书成为他为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看着父亲的日记和一摞摞荣誉证书,刘东荔感慨万千:“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父亲经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身影总是忙碌的。从未听父亲讲过牢骚话,什么时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得上家,家里的事几乎都甩给了母亲。”

在刘家成的儿女看来,奉献是父亲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捐献遗体,让生命留下“最后馈赠”

1997年6月30日,在水电十三局三分局担任宣传科科长、高级政工师的刘家成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结束了40年的工作。对他来说,这并不是对社会做贡献的一个句号,而是另一个转折。1998年4月,他被德城区聘为社会监督员;2003年2月,他被德州市文明办聘为“三城联创”社会监督员;2007年11月,被德州市城管局聘请为社会监督员。这些社会职责让退休后的刘家成更忙碌起来,面对家人的不解,他却说:“我要对得肩头上的责任和使命。”

谈到老人捐献遗体的举动,刘东荔回忆道,早在5年前,老人就有这种想法,“我死后就没有再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了,就让自己的遗体捐赠后用于医学吧。”当时,孩子们听后一笑了之,没当回事。谁料,随后几年,老人对遗体捐献一事却更执着。

今年初,刘家成因心脏病住院,他再次向儿女提及了捐献遗体的事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到时候我的眼角膜能让有需要的人重见光明,那就太有价值了。”刘家成生前最引以为豪的是他是一名老党员。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活着时,应为社会多作贡献;去世后,把遗体捐赠了,为医学事业尽微薄之力,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愿。

一生节俭,不设灵堂身后事从简

“父母一生节俭,他早就叮嘱过,他的一切身后事都从简,不能铺张浪费,也不收礼,也不让设灵堂。”刘东荔说,父亲再三强调,疫情期间更要响应国家号召。“父亲曾说过,他一生都不愿意为别人添麻烦,在这方面更是没有过多的要求。”

7月29日晚8时,刘家成静静地走了。按照老人的生前意愿,家属第一时间与德州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办理捐献相关事宜。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遗体(器官)捐献累计登记285例,共实现60例。“刘家成老人走了,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价值所在,让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在奉献中得到延续和传承。”德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刘家成老人的善举,将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为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奉献大爱,为医学发展加油助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