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规模化种植的“后赵模式”——小红薯成就大产业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通讯员邓美平王真摄影报道

与德州市的其他村庄相比,后赵庄的村貌较为特殊,全村2500余个地窖的入口随处可见。冬日已至,各种花色的棉门帘垂在窖口,将寒风拒之门外,而地窖里则藏着当地人致富的宝贝——红薯。这些“地下城堡”由来已久,与村子长久以来的红薯种植习惯、红薯批发市场的养成、外出承包土地的方式、育苗产业的形成、电商渠道的打通,以及近年来的红薯产品初加工一脉相承,共同形成独特的“后赵模式”。

由来已久的红薯种植历史

后赵庄位于夏津县东部,属银城街道办事处管辖。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得福介绍,种红薯是村里的传统,因耕地为沙壤土质,种植出的红薯味道好、外形佳,祖祖辈辈已习惯每年栽种几亩作为主食,剩余部分也会出售。

慢慢地,村子里自发形成了小集市,用于以红薯为主的农产品交易,随着种植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在银城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后赵庄建起了占地面积1.33公顷的大型红薯综合交易中心,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交易集散地。

2000年,是“后赵模式”形成的起点,年轻人进城务工渐成常态,耕地多由中老年人管理。相对较为省力的红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常年累积的种植技术,红薯的市场价格和产量都明显增加,这为村民规模种植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0年前后,村中的年轻人开始返乡,有打工者、商人,也有大学生,这些人的加入是“后赵模式”的根本动力,他们开始大规模承包土地,从本村的几公顷,到外县甚至外省的几十公顷。

据村委会统计,2019年秋收季,后赵庄人在本村及各地承包红薯种植面积有1366.67公顷,年产量达7500万公斤。赵得福说:“全村570户村民,329户种植红薯,成立了多个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其余非种植户有的在帮耕,有的进行红薯收售。总之,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红薯为生。”

年轻人回村带动红薯产业规模

朱兆光是“后赵模式”形成过程中不得不提的人物。他1989年出生,2010年于潍坊教育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2011年回到后赵庄,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红薯,成为村里第一位大规模种植户,自此带动多家效仿,渐成今日气候。

回村第一年,朱兆光在距离后赵庄100公里的威县承包了12公顷耕地,加上哥哥的6.67公顷,父亲的2.67公顷,着实算是种植大户。当年秋天,红薯价格每公斤2.4元左右,仅他自己的收入便达36万元。

2014年,他开始种植烟薯-25,即近年来备受消费者喜爱的“蜜薯”,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2017年,朱兆光的红薯种植达到顶峰,承包面积66.67公顷以上,产量在300万公斤左右,收获后日销量最高达2.5万公斤。“回村之前,在几个城市工作过,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尽管如此,大学生回农村种地还是备受争议的,好在目前收入很好,还能陪在父母身边。”朱兆光认为,接受大学教育对于种红薯看似没好处,实则不然,胆识与魄力,以及针对市场及时调整的敏感度,都是他从高等教育中收获的。

他告诉记者,自幼父母便种植红薯,他放学后会去帮忙,但能到今天的规模是当初不敢想象的。

育苗产业兴起自产自用自销

红薯育苗,是后赵庄的衍生产业,渐成规模应追溯到2010年。红薯以果实育苗,当农户种植面积较小时,会选择购买种苗;当种植规模形成后,自家育苗便水到渠成。

据赵得福介绍,每引进一个新品种,大种植户便会进行育苗,除了自家使用外,还会卖给其他小种植户。

随着育苗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红薯种植户转变成育苗户,但优质品种和育苗技术的缺乏成为摆在种植户面前的一道槛。银城街道办事处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联系,推进优质红薯品种的引进、红薯苗的联合培育和育苗技术的培训等,逐渐解决了种植户遇到的难题。

目前,红薯育苗已是后赵庄农业产业之一,部分优秀品种畅销全国各地。

以朱兆光为例,近两年,考虑付出的劳动力和收益,他只种了很少一部分红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红薯育苗上,产品同样销往各地。同时,他会前往各地收购红薯,之后存入自家地窖,三四个月后,利用市场时间差赚取利润。

地窖是后赵庄村民的宝贝,能储存红薯6个月左右,尽管有20%的损耗率,但错开市场上红薯的高供应期,以价格优势同样能获利。

孟翠是后赵庄的又一位代表性人物,她近几年不种植,也少育苗,而是到全国各地收购红薯,然后利用自家地窖存贮,待价格上涨后售出。“村里家中劳动力少的人家都是这样操作的。”孟翠说。

搭上电商快车 90%订单来自互联网

产量有了,销路何在?与很多规模化种植农产品的村庄不同,后赵庄并非订单式销售模式,种植户各自为战,又互通门路,依靠电商平台进行小量批发,便能消化掉总产量的90%左右。而80%的客户,都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烤薯店。

赵华锐曾在外经商多年,后回到后赵庄,目前他将红薯产业链进行了延伸,不仅种植了26.67公顷红薯,还成立了红薯初加工企业。

在阿里巴巴平台,赵华锐的网店名为“夏津县后赵庄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据介绍,通过该平台,每年9月至次年3月,他平均每天生红薯的销量在2500公斤左右。

赵华锐介绍,目前村民使用的较为集中的红薯销售电商平台有三四个,均为批发,淘宝等零售模式并未涉猎。

“近几年红薯价格浮动不大,在9月份红薯成熟时通过交易市场卖掉一小部分,剩余的大部分则通过电商平台及老客户慢慢销售。”赵华锐解释,之所以村民都未开通零售网店,一方面是因为不懂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人员不足。“但零售利润较高,若能逐步解决以上问题,也会考虑开通这一渠道。”赵华锐说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