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亮相9个小区

嘉诚东郡小区居民扫码注册使用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记者王德鹏摄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自2017年3月我国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相关企业已对垃圾分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不久前,多个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亮相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小区,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回收”,吸引市民将家中的废品分类投放回收。智慧垃圾分类,能否成为引领社会“绿色新风尚”的契机?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市民——

废品入箱即换钱,方便快捷

6月10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嘉诚东郡小区B区,市民张宏把几个玻璃瓶投放进新设置的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玻璃瓶现在不值钱,也很少有人回收,这几个瓶子放在家里很久了,终于有地方处理了。”他说,“把瓶子投到这个机器里,很快就可以兑换现金并打到手机账户内。 ”

张宏说,5月底出现在小区的这个蓝色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他已经用过三四次,得到3元钱。“原来都是等人来家里收这些垃圾,有了这个回收箱,只要家里有适合回收的,就随时下来进行投放。”他表示,小区已经有不少人主动把纸张、塑料瓶、金属、衣服等废品分类投放了。

记者现场体验了一番,扫码进入微信绑定手机号完成注册,即可24小时参与垃圾分类。用户将塑料、金属、纸张等可回收垃圾装入垃圾袋或易集袋后投放进专用回收箱,垃圾袋上需贴条形码,系统会根据回收品的性质计算金额,提现金额最少为5元。“这废品资源回收箱真不错,鼓励环保,老百姓也愿意使用。针对特殊人群上下楼行动困难、大件无法清运等问题,工作人员还提供线下人工服务和上门预约服务。 ”嘉诚东郡物业工作人员介绍。

试水——

3个月回收垃圾10吨

记者了解到,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是由德州亚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再生资源回收平台。

成立于2018年的亚然公司是专业从事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服务及资源化的企业。在二维码身份识别的基础上,亚然环保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最新技术完成分类行为和效果的量化统计,设计了一整套专业化、数据化和可持续的垃圾回收方案,让用户的每一袋垃圾可追溯,每一次分类有回馈。“我们希望建立长期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以回馈的形式鼓励广大市民养成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公司总经理李亚然介绍,他们正在与我市相关事业部门合作,将回收资源收益用于充值水费、电费等缴费服务,还将陆续开通社区专用搬家、家政、开锁等生活服务,进一步调动居民分类回收垃圾的积极性。“亚然公司的探索很有意义。 ”经开区物业办主任左爱东表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变废为宝,我们将结合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慧垃圾分类回收健康运行。 ”

在经开区物业办的协调帮助下,德州亚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开始在八里庄、小申新村、嘉诚东郡等小区入驻,目前,已在9个小区投放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40余个,累计回收利用垃圾10吨左右。“如今已有2300余人注册我们的公众号,通过投放垃圾获得收入最高的为700元至800元,占注册总人数的0.5%。超过50%注册人群的个人账号余额仅8元至10元。”李亚然说,公司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到今年年底覆盖20至30个小区,使用人数超过10万人。

推广——

市民环保意识提高是关键

随着2017年3月底《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实施,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上,垃圾分类也从“起步”阶段转入“发展”阶段。但推动垃圾分类还需要多方发力,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

在德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冀红梅提交了《关于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的提案。在她看来,生活垃圾混收混运、再生产品市场普及率低等因素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施行。

她建议,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和工作机制,推行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针对垃圾分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高密度宣传,让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观念深入人心。目前,该提案已被列入市委常委重点督办提案。

“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对带头开展分类试点工作的居民小区,实施奖励。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和社区成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主力军。”市人大代表、平原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孙冬梅说。

“很多居民觉得垃圾扔掉以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实际上,每一次垃圾的投放,都增加了政府成本。”左爱东表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此外,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建议社区和周边的小学展开合作,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再由孩子们回家‘监督’父母。 ”他说。

“针对上了年纪的市民因不会操作或嫌麻烦而放弃这一问题,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使用程序,同时加大线下人工服务和上门预约服务所占比例,解决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终端的盲区,以及特殊人群上下楼行动困难、大件无法清运等问题。 ”李亚然感慨地说,“垃圾分类这个‘绿色新风尚’期待更多粉丝关注。 ”

□本报记者王德鹏本报通讯员孙贤

■短评

推进垃圾分类重在人人行动

德州亚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平台,是对国家推进的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在社会上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值得推广。但毋庸置疑,做好垃圾分类这项事关社会文明、绿色发展的“小事”,仅靠部分企业或群众的行动,还远远不够,只有全社会人人动手,自觉行动,才能让垃圾分类这一绿色新风尚真正“流行”起来。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逾九成受访公众都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约三成公众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究其原因,有的是不知怎么分,有的是嫌麻烦不愿意分,还有的认为前端分后端混,分了也白分。由此可见,要让公众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知行合一”,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发力。

如果说,智能废品资源回收箱为垃圾分类的“人人知晓”作出了努力,那么相关部门必须再多加宣传引导,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响应,自觉养成分类丢垃圾的好习惯,从自己做起,发动身边人做起,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人人皆可为的“举手之劳”。

□胥爱珍

相关阅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