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看德州经济发展 “成绩单”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来德州经济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历史节点性政策对德州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月12日,市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德州市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以大数据的形式对过去40年间德州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1978-1984年
迅速发展时期
【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逐步推行以盈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德州市农村在全省较早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事记】
  1980年底,“包产到户”的村队超过50%。
  1981年,大包干成为全市主要责任制形式,当年全市首次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结束了长达20年来吃国家统销粮的历史。
  198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4年,全市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10,占全省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外调区。
【发展成果】
  德州市GDP年均递增25.8%;人均GDP1983年达到738元,首次超过我省中部地区(济南、淄博、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平均水平133元,1984年仍高出99元。
1985-1991年
平稳发展时期
【历史背景】
  改革由农村向城市以及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推进并逐步整顿深化,鼓励粮棉生产的一些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全市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投资、消费需求逐步旺盛。
【大事记】
  1985年,德州市遭受了严重的风暴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导致国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
  1987年,全国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德州市提出工业走“内涵外延并举,以外延为主”的发展战略,华能电厂、德州11万吨尿素、刨花板、齐河箱板纸、临邑炼油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小棉纺企业也迅速扩张。
【发展成果】
  德州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4.6%。1991年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比1984年增长1.5倍。
1992-2002年
高速增长时期
【历史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投资的一枝独秀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大事记】
  1996年,德州提出“以发展多种经营为重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以搞好市(县)属企业为重点,认真发展实施工业带动战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以培植个体私营大户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1998年,确定“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主题。市委市政府就此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最终标准。
【发展成果】
  德州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2%。GDP总量1994年突破100亿元,1996年突破200亿元,1999年突破300亿元,2001年突破400亿元,2002年达到461亿元,比1991年增长5.8倍。人均GDP达到8496元,比1991年增长5.4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2%,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19.4亿元,比1991年增长4.2倍。
2003-2007年
协调发展时期
【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是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资本密集程度高、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德州市提出了赶超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实施“超常发展、跨越前进”和两大“天字号”发展战略。
【大事记】
  2003年,提出“三步跨越”目标。
  2004年,提出到2006年“三个过千亿”目标。
  从上世纪末开始,德州市加大了教育投入,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加强了职业培训,人力资本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合并成立,德州学院继2000年合并成立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同时,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急剧增加。
【发展成果】
  德州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8%,2003年人均GDP突破万元(10218元),2006年GDP总量突破千亿元(1003亿元),比2002年增长1.2倍。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35.7亿元,比2002年增长0.8倍。
2008-2012年
平稳回调时期
【历史背景】
  经济增长由工业等传统动力向服务业、消费、金融等新动力转换的迹象显现,经济增速由高速平稳回调至中高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之后德州市经济增长增速逐年回落,2012年增长12.4%,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
【大事记】
  省委省政府继实施“蓝黄”两大国家战略之后,推进“一圈一带”建设,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强化省会城市对德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州全域处在“一圈一带”两大战略覆盖之中,为加快区域融合、提升发展层次、实现跨越赶超启动了新的引擎。
【发展成果】
  德州经济运行逐步进入中高速,粮食生产连创新高,实现十连增,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三产比重以每年一个点的趋势逐年提高;服务业投资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013-2017年
稳中求进时期
【历史背景】
  十八大以来,德州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带动全市经济由中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10876元)。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17年,GDP突破三千亿元;三产占比达到42.4%,比201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6个百分点。
  2017年末,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34件,比2012年增长了62.8%;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4家,比2012年增加了79家。
  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89元,比2012年增长了39.4%。
【发展成果】
  德州经济运行速度五年平均增速8.6%。虽然是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期,但是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一二产业,三产比重持续以每年一个点的趋势逐年提高。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我市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再次增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