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教师张吉明:自编“孝道歌”演绎孝与贤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通讯员 郭书华 霍传旺 李庆宝摄影报道

  他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是父母心中的孝顺儿子,他是乡亲们口中的“榜样”。他就是平原县张华镇薛庄村的张吉明。20多年来,他在讲台上以爱心和恒心培育了一批批优秀“雏鹰”;他在家中以孝心与孝行弘扬敬老美德。

34年扎根乡村学校培育千余名“村里娃”

  今年66岁的张吉明,在平原县张华镇乡村小学从教34年,曾在薛庄村、郑官屯村和大陈村三个村庄执教,先后教育乡村两代人,看着村里的孩子一个个接受教育,走出黄土地,奉献社会,张吉明感到无比自豪。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乡村小学非常简陋,没有像样的桌椅,教室里的地面都是土,凳子是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张吉明既要当语文老师,又要教数学,两三个年级一起教。“村子思想落后、经济贫困,更需要办教育,这是村里孩子改变人生的最好机会。”他暗自下决心,“辛苦一个人总比愚昧一代人强,娃娃都要上学,不上学家庭就没有希望改变贫穷,民族就没有希望富强。”

  就这样,张吉明在乡村教育事业一干就是34年,培育千余名“村里娃”,多次荣获市县教育部门“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和工作者”称号。“前几天,考入天津的医学博士、学生朱月月还特意回来看我,这让我很欣慰。”谈及此处,他自豪不已。

教学孝老两不误弘扬敬老爱老美德

  这位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在家中则是一位孝老敬老的楷模。

  1997年,张吉明的母亲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不仅不能够正常交流,就连生活也无法自理。看着辛劳一生的母亲就这样躺下了,让张吉明心疼不已,放学后他便不辞辛苦四处寻医问药。为了让老人早日康复,张吉明请医生为母亲输液,连续6个月,他与妻子姚瑞芳不分昼夜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担心老人晚上上厕所不方便,他便在老人床边安了个铃铛,铃铛一响,他便起身伺候老人。

  张吉明既要服侍他老娘,又要备课教学,还要和妻子操持家里的农活。农忙季节,他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老娘手上,然后再去学校或者帮助妻子打理地里的农活,晚上要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那时候农村没有机械化,我和老伴经常利用晚上下地干活,浇地到11点是经常的事。”张吉明回忆道。

  自从母亲病倒后,张吉明很少在外吃饭,每天下班后就要赶回家侍奉,上班的时候,妻子姚瑞芳则担起了丈夫的责任。有一次,姚瑞芳的内侄结婚,她需要回娘家帮忙,她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娘家。就这样,老人卧床20余载,夫妻二人从未离开过老人,直到2015年10月老人去世,老人身上没有一处疤痕。

退而不休成为村里的孝道传播者

  如今,张吉明已退休6年,然而他却退而不休,平时有时间便会给村里的孩子们宣传孝道。让孝道文化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在学校里上课时,“ 我就经常在课本知识中穿插一些有关孝道的故事,孩子们非常受用。”张吉明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这个人在外边的朋友也都是假惺惺的,“父母的养育之情今生今世也报答不完,干事先做人。”

  不仅如此,张吉明还根据学生年龄小的实际,他自己编排了孝道歌:“人之初,性本善,莫忘父母养育恩,从小养成尊老爱老好习惯……”此外,他还利用校园的宣传窗定期刊登一些孩子们在家中孝敬父母的范例,比如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妈妈揉揉背、洗洗脚、洗洗碗等,让孝道精神从小就扎根在孩子心里,根深蒂固。

  “这两口子照顾得周到细致,他们三个女儿也可好了,就连女婿也经常带着老人散心晒太阳。”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在周围的乡村,提起张吉明,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村民们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