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书记”实打实干让乡村变新颜

“省派书记”郑瑞(右二)走入村民家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通讯员陈启忠摄影报道

房屋整齐,道路宽阔,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走进如今的陵城区糜镇吴龙村,呈现出的村容村貌美丽如画,让人感到舒心惬意。“村子能有今天,多亏了郑书记。”吴龙村老党员王希全说,该村是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级班子软散,村民缺少致富路子,要不是“省派”帮扶,村里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村里来了位“省派书记”

郑瑞是吴龙村的“省派书记”,选派单位是山东省商务厅。

初见郑瑞,一派书生气息,温尔文雅气度翩翩,戴着一副近视镜,很是潇洒英俊。

31岁的郑瑞是省财经大学研究生,2013年参加工作,年轻有为敢于担当,2018年2月被省商务厅指派到糜镇吴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吴龙村是省定贫困村,原来的村两委班子软散无力,班子领导人专横霸道不得民心,为此,村“两委”换届未选出合适的村支部书记。2018年2月,授任于危难之际的郑瑞走马上任,成为省派吴龙村党支部书记。

吴龙村位于糜镇政府驻地东北10公里处,人口520人,党员9名,贫困户4户,耕地77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无村集体收入。

从省城来的郑瑞风尘仆仆地走进田间地头,端起了粗瓷碗,吃起了农家饭,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一户户拉家常讲政策,让村民感觉到他不是来镀金的。郑瑞不到半年的时间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虽然不是本村乡亲,却依然成为了村民实实在在的贴心人。

强党建聚民心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吴龙村党支部有党员9人,村两委成员6人,但村支部凝聚力不强,核心作用不突出。驻村后,郑瑞将加强党建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抓好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现在,中央的政策很明确,充分维护了农户的利益,我们是不是该卸下包袱,甩开膀子,为共同致富和建设美丽家园大干一场呢?”声音来自新建党支部大院内党员活动日的讲台。台下,包括村里9名党员在内的几十位村民专心致志在听;台上,郑瑞正带领大家学习中央一号涉农文件。

这是今年2月他上任后,第一次在村里开展党员活动日的一幕。而在郑瑞来之前,党支部开会连人都难以聚齐,更别说能成功召开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了。

6月28日下午,郑瑞组织全村所有党员来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以“缅怀先烈回顾历史重温誓词”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在工作组杨维才书记陪同下了解周边村情,去糜镇梅家参观杏花基地种植,到糜镇绿通合作社蔬菜大棚学习蔬菜种植……“一圈走下来,大家求发展的心气就上来了。”吴龙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杨维才坦言。

开沟挖渠得民心

2018年5月,郑瑞入住吴龙村不到三个月,村里120户520名村民,他走了个遍。

摸清了情况,工作就更有方向。接下来,郑瑞制定强村富民的工作目标,开沟挖渠,解决村民浇地难的老问题。

尽管吴龙村紧挨着马颊河,但仅有最北面靠近河干的耕地灌溉较为方便,村南和村西几百亩地看着滚滚河水干着急。郑瑞经过调研,又和村里老党员们座谈,决定挖沟开渠,把马颊河的水引进田间地头,彻底改变老百姓浇水难的历史难题。

跑资金,找挖掘机,郑瑞忙得如同高速旋转的陀螺,仅十几天,两台挖掘机开始工作,不到半个月,1000余米的沟渠呈现在群众面前,“哗哗哗,哗哗哗……”干涸的渠堰引来活水,春耕的田园一片欢腾。看着清澈的河水,在后张小学教书的吴龙村教师魏永强兴奋地喊:疏通“民心渠”,送来“救命水”。“这下看出来了,人家是真心来帮咱的,咱可不能拿人家当外人。”村委会主任王怀江说,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村民已经把郑瑞当成了“自家人”。村民魏永民与郑瑞居住的村委最近,只要家里包水饺,他都忘不了给郑瑞端上一碗。茶余饭后,郑瑞的办公室总是村民聚集最多的地方。

穷村巨变成榜样

近期,吴龙村投资10万元的党建活动场所——大队办公室和村民文体小广场已经竣工。在棋牌室,象棋迷张连喜正和朋友“过招”。“没事儿就会过来转转,村里有了活动场所,我们这些象棋迷再也不用跑四五里去张习桥下棋了。”张连喜说。

这些设施场所都是郑瑞到村后建的。2018年,村里巩固提升“乡村文明行动”,内容涉及村容村貌、文化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等六个方面。郑瑞亲自带领村民清垃圾死角,搞道路硬化,种绿化苗木,建文体设施。

不到一年时间,村里硬化了村前村后两条道路,栽种绿化苗木1000余棵,对村内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联系爱心企业捐赠了乒乓球台、篮球架、健身器材,使老百姓茶余饭后有了健身场所。

在帮助村里发展经济的同时,郑瑞也帮助村里人提高文化素养。他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争取一批书籍来充实农家书屋。

因为来到吴龙村不久,他曾去了村里的小学,参观了学校的教学设施并看望了吴龙村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感动了好久。”郑瑞坦言,“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我要让村里人先从精神上富起来。”

“如今村里配了垃圾箱,街道每天有专人打扫,文体娱乐设施齐全,广场上几乎每晚都有成群的村民跳健身舞,如今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村民魏永喜说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