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救助站举行“开放日”活动 记者探访“临时之家”

今年6月19日是第6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19日上午,德州市救助管理站举行以“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为主题的救助管理站开放日主题宣传活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蓝天救援队、“宝贝回家”等社会组织人员参观救助站——“临时之家”。活动旨在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每个城市都有救助站,为何街头上还有很多流浪拾荒人员呢?是救助站的救助条件不好还是其他原因呢?带着这些疑虑,本报记者在“开放日”来到德州市救助站进行采访。

干净明亮的卧室

展示自我才艺的音乐器材


救助站像温暖的家环境堪比快捷酒店


沿着东风路与新湖南大街交叉口向南走两个路口,记者来到了德州市救助站。当天,这里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媒体与市民探访。

救助站四周非常安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众人进入救助站楼内参观。窗明几净,楼道崭新、干净。救助站大概有三十多个房间,整个救助站设置有100余张救助床位。不仅设有医疗室、餐厅、未成年人保护区、儿童教育室等,还设有康复活动室、手工图书室、暴力宣泄室等功能区。

在住宿房间里,每张床边都摆着一个货架,上面放置了牙刷、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

记者在未成年人生活区看到,走廊的墙壁上贴着儿童兴趣卡通画,每个房间也分别贴有卡通童趣贴画。在康复室内,轮椅、拐杖、成人纸尿裤等一应俱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者不仅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他们都能被理解、被平等对待。”德州市救助站站长任丰年说。“宿舍内还有电视、空调,连卫生间和洗浴室也是独立的,都赶上快捷酒店了。”在参观了各个区域后,市民谭大姐赞叹。以前谭大姐总认为救助站救助的是流浪人员,环境会比较狭小脏乱,没想到救助站想得这么全面,这令她改变了以往观念。

康复室内各种健身器材

儿童心理咨询室


女孩赌气出走被救助站收留


6月初的一个周末,14岁的小迪(化名)因没有写完假期作业,被父母责骂后离家出走。离开家的小迪打上出租车径直来到德州市救助站求助。“她自称家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抬头寺镇的,父母长年在国外工作,与她相依为命的奶奶前些日子去世了,她就离开家乞讨了。”接待小迪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说,“我们给小迪下了碗面条,在她吃的时候询问其父母的联系方式,而她却只字不提。”

随后,救助站工作人员便开车带小迪来到抬头寺镇。“我们围着镇上转了两个多小时,她就是说不出自己家住何处。”不得已,工作人员带着小迪回到站上,安排她休息。“我们怕她半夜出走,便安排人员给她当‘门卫’。”工作人员说。

第二天一大早,工作人员兵分两路带小迪“找家”,一路人马在网络上发布小迪的信息后,再次带着小迪来到抬头寺镇;而另一路人马来到公安部门,查找小迪提供的相关信息。寻找无果之时,救助站接到小迪家人的电话。一个小时后,小迪被父母带回了家。“我们救助查询工作就像侦破案件一样,每当我们联系到受助人员的家人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激动地喜悦,就好像我们自己找到家一样。”任丰年告诉记者,“针对智力正常的受助人员主动寻求救助的情况,我们首先进行登记,安检后进入受助区,工作人员同时将其图像扫描,连同登记材料一起发到国家民政部组建的全国救助寻亲网。”

任丰年告诉记者,市救助站遵循自愿、无偿、公开救助的原则,为受助者提供免费救助。“现在的救助对象很多是民警送来,热心市民也会送来。”他说,以前他们也去接纳过很多流浪乞讨者,但由于不少人以乞讨为生,如果把他们接到救助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很多的乞讨者都躲避救助站人员。

救助站设置了宣泄室

温馨的反家庭暴力室


发现流浪人员请通知救助站


“每逢冬季,是我们救助站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都能带回来三四名流浪人员。”任丰年告诉记者,在查清其身源后,对智力正常的人就会给其提供回家车票,而对患有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的受助者则将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再通过站际协作法、站外询问法及媒体网络等多种查询方法,为他们找到家人,让其及时返家。

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累计为3000余人次的求助人员提供包括食宿、医疗、通讯、返乡等在内的救助服务。对街头流浪乞讨、露宿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引导、劝导、救助,以及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危机介入、转介等更具针对性、专业性的救助服务,有效防止发生街头饿死或者冻死人的事件。

据悉,为切实做好炎热天气下的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市救助站加大救助力度,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度夏。“如果市民在大街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需要救助的,请及时拨打24小时救助热线0534—2681606。救助站的大门一直向需要帮助的人敞开。”任丰年说。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锦瑶摄影刘振兴通讯员苏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