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中的一处平房小院 承载老党员一生的红色情怀

辛振顺(中排左一)生前和家人合影(资料图)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亭亭
  2017年8月19日,那一天,阳光洒满大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中,一位老人安详地躺在那里。在人们悲痛的哭声中,24岁的辛海斌送走了他的英雄——爷爷辛振顺,享年85岁。
  辛振顺十四岁参军,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母亲病重向部队申请转业,在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踏遍了祖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参加了无数次战斗,写下了几十本军旅日记,赢得了数十枚军功章。而这一切,他几乎从不向人提及,这些历史的见证都随着逝去的光阴被安静地尘封在柜子里。
  4月15日,记者来到辛振顺老人生前的家,打开了这个装满历史的柜子。
  ★严谨★ “这是军事,不能多说”

  在家人的记忆中,辛振顺有着魁梧的身材,大概是在部队多年养成的习惯,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总把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即使躺在床上休息,也是一副严肃的模样。老人每天清晨一支烟、一壶茶,而后便静静地坐在院儿里。像在看云,看风,看每一丝空气里残留的硝烟与当年的壕沟。他不爱说话,好像这辈子所有的话都在曾经的枪林弹雨中喊尽了一样。
  “爷爷把‘军令如山’贯彻到了骨子里,退休后,对他年轻时的种种英雄事迹,也从不提及。”老人的孙子辛海斌告诉记者,家人只知道老人曾经参加过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曾去重庆学习,去青海建设,但具体的经过,每次问,老人都是简单几句话带过,便不再吭声。
  老人的父亲去世前几天,毫不知父亲病重的他,给妻子安春英寄过一封信,简述自己因工作安排需要出差3个月,同时附带了3个月的生活费270元钱。“公公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丈夫去了哪里,联系不上他,又考虑到他的工作不能分心,所以想想也不准备告诉他了。”安春英称,后来辛振顺回到家中时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心痛得不能自己。而后来,安春英因为好奇几次盘问他这3个月的踪迹,但辛振顺只是说:“去越南勘察地形了,在树林里蹲了3个月。”之后便什么都不说了。
  ★孝顺★ “爹娘70多了,咱能不能不随军?”

  78岁的安春英告诉记者,他们的婚结得可一点都不顺利。“因朝鲜战争,他随部队渡过鸭绿江在朝鲜作战,我们见了一面,他就回部队了,停战后,他向我提出结婚。”安春英回忆说,因战局还没有真正稳定,辛振顺要求她远赴朝鲜完婚,这个提议遭到了安春英家中反对。“他说,婚什么时候都可以结,仗不能耽误打。我只好等他回来后才结婚。”
  她告诉记者,婚后她本来是要跟着丈夫随军的,所有申请都办下来了,但丈夫考虑到家里两位老人都已年过七旬,便跟她商量,可不可以放弃随军,在家照顾老人,安春英一口答应了。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决定,两人过了30多年分居两地、每年只见面一个月的日子。
  ★廉洁★ “家里的事自己解决,不给政府添麻烦”

  辛振顺的家位于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桥口社区一处平房里,这是在1978年,他转业回到德州任职时国家给分配的房子,老两口一住就是40年。“转业后,丈夫在粮校任副校长、副书记,曾经单位也说要给分配楼房,新房,但都被丈夫拒绝了。他说,我们的房子还很好,不需要换新房,也不能给国家添负担。”安春英回忆,有一年房子因年老失修,房顶一到雨天就漏水,她便建议丈夫向上递维修申请,但被丈夫一口回绝了。“咱们自己出钱找人修,别给政府添麻烦。”当时辛振顺这样说。
  辛振顺夫妻有4个孩子,3男1女,安春英几次提出让丈夫给孩子们安排工作,都遭到了拒绝。“不能借自己的职位之便给家人谋私利。”辛振顺说。
  安春英告诉记者,平日里,丈夫教育孩子特别严厉。学习上,如果孩子一个马虎回答不出来丈夫出的问题,很可能一顿打就挨上了。子女们回家后都“不敢进爸爸的屋”。“老头子爱教育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别违法乱纪’是常挂在嘴边的。”
  ★传承★ “南征北战换回来的房子不能丢”

  虽然老人的子女很多,也各自成了家,有了孙子和重孙,辛振顺去世后,老人的子女向安春英几次提出要接她搬出去,但都被她拒绝了,“这里有我们半辈子的故事。”安春英这样说。
  小院虽然偏僻却安静,虽然简朴却充满了温情。在辛振顺生前居住的屋子里,墙上贴满了老人生前的照片,有革命时的,有退休后的,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我这个房子是老爷子南征北战换来的,不容易,对于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纪念馆。虽然老头子不在了,但是这些回忆都还在。”
  辛振顺的一生英勇、严肃、简朴、孝顺,这些优点都一点点影响着他的后辈们。
  辛振顺的孙子辛海斌,受到爷爷影响很大。“爷爷简朴,每次吃饭,掉了一个饭粒也要我们夹起来吃,以至于现在我吃饭的时候,饭碗里特别干净。”辛海斌笑笑说。“爷爷传统,我也传统,从小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虽然爸爸妈妈有自己的楼房,但我更愿意在这里跟爷爷奶奶住,现在爷爷虽然走了,我还是愿意跟着奶奶住在这个小院子里,我觉得,这是‘根’,就算有一天奶奶不在了,如果这里还在,我还会继续住在这里。”
  安春英告诉记者,孙子留在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自己年纪已经大了,要在这里陪着她照顾她。“曾经有一天,我问孙子:‘你不觉得跟我一起住在平房里亏得慌吗?心里屈不屈?’他却说,‘您老了,我不能把您扔下’。”安春英说到这,在她旁边坐着的孙子辛海斌红了眼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