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向竞争要人才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5年间,我市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求,牢牢把握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创新,着力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建设幸福德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遵循改革方向:在扩大民主上攻坚克难

    扩大民主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关键。

    2008年,市委更新传统的干部工作思维模式,首次拿出两个市直部门正职职位探索初始提名方法和路径。随后,市委总结成功经验,规范形成了 “四公开四推荐四差额”选拔正职初始提名方式,并于2009年选拔了市科技局局长等6名正职, 2010年选拔了3名县委书记、 2名县长和73名乡镇党政正职。

    2011年,市委把改革中的成功做法运用到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中,采取广泛听取意见、扩大推荐范围、综合分析和充分酝酿等办法,做好县级领导班子人事安排工作。今年又采取“多层面实名推荐”办法,选拔了市发改委主任、市教育局局长等8名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明确了推荐责任,提高了推荐人选的质量。

    在市委的带动下,德城区“大评委制”、乐陵市“重岗公推”、庆云县“公推公选”等改革实措不断出台,规范重要岗位干部提名,赋予干部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话语权”,把住选人“第一道关口”,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

    勇于突破常规:向科学竞争要人才

    为政之道,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

    2008年开始,市委将竞争机制引入市直部门副县级干部的选拔,规定凡是市直部门副县级干部职位出现空缺、且竞争力较强的,除有特殊规定外,全部实行竞争性选拔。

    2008年以来,市直部门选拔的副县级干部中95%以上是通过竞争上任的,竞争性选拔已经成为岗位轮换、激发活力的重要方式,破除了长期存在的“熬年头、等位子、排长队”现象。

    市委把公开考试选拔作为选用紧缺型人才和结构型干部的主要措施。 2008年,拿出空缺的市农业局副局长等11个职位,面向全市进行了公开选拔。 2007年和2011年两次县乡换届前,为满足领导班子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结构要求,集中公开选拔了38名副县级干部和15名正科级干部,解决了急用现找、降格以求问题。几次公开选拔,最显著的特征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充分体现以事择人、考用一致的要求,这一做法被中组部选入《市县党委换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00例》。

    科学竞争、阳光选才,激活了全市干部队伍“一池春水”,“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的用人导向愈加鲜明,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据统计,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的县科级领导干部,比十七大之前五年的总和增长了3.2倍。

    注重整体推进:体系建设常抓不懈

    市委在做好重点突破的同时,坚持以新思维、新方式整体推进干部工作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科学布局、统筹协调,相互作用、互相提高,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

    ——以体系建设解决干部考察考核“失真失实”“不提拔不考察”“选拔任用与工作不挂钩”等问题,是我市干部工作的一大亮点。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综合考核体系的意见(试行)》, 2008年5月省委把我市作为综合考核试点,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之后三年,市委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导向,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与年度考核一并实施、分类差异性考核等新的考核评价机制。

    ——以体系建设解决部分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阅历单一、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是我市创新干部实践锻炼方式的一条新路子。自2008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与中省直机关干部双向挂职、赴先进发达地区挂职、到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挂职 “三位一体”的干部锻炼培养机制,先后争取中省直部门102名干部来我市挂职,选派31名干部到国家部委挂职、77名干部赴发达地区挂职锻炼,415名干部到国内外高层次培训机构参加体验式集中培训、500名干部到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实践锻炼。

    ——以体系建设解决“重选拔、轻管理”问题,是我市深化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成果。制定了《德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百分制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开展了 “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权”试点工作,开展了“选人用人全程记实制度”试点工作。市委组织部强化对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选人用人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了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社会监督员等制度,畅通了“12380”举报电话、网络和信访举报渠道,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德组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