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优势 集群集成——增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系列述评⑤

英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吸引12家配套企业家落户德州。记者 刘振兴 摄

□本报记者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李淑冉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市登记在册经营主体60万户中有59.4万户民营经营主体。推动民营经济乘势而上、做大做强,2月19日,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优化存量、做多增量、壮大体量、提升质量,让民营经济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同时,大会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千方百计做优生态”是其中之一。

怎样才能做优生态?大会给出了“一手抓产业集群,一手抓功能集成,提升产业发展集聚度,促进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供需对接,实现抱团发展”的工作路径。在市工信局局长孙洪昌看来,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可以看到,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协同创新和相互协作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这与新型工业化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聚企成链、聚链成群,方能挺起产业发展脊梁。以夏津县纺织服装产业为例,该县拥有纺织服装类企业166家,纺纱规模260万纱锭,占全市的50%、全省的10%,集群规模突破百亿元。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之达表示:“纺织服装产业是夏津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们抢抓发展机遇,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具体工作中,该县突出政策引领,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慧赋能、人才培养等工作力度,全县棉纺织行业每年技改投入都在35亿元以上;强化科技赋能,引入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专家团队,建成国内先进的纺织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开发新产品100余种,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做优平台载体,着力打造“一园区、一平台、两基地”,构建纺织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发展模式。2023年,夏津新型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市级主导产业集群。下一步,夏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速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能级,真正挺起产业脊梁。

调查显示,我市超7成企业本地配套率低于50%,4成企业本地配套率仅30%左右。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而不群”的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怎样破解企业间协同不够、“竞争大于合作”的状况?武城县给出的答案是:成立产业协会,抱团发力、集聚发展。 

  2016年,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协会成立,并于2020年升级为省级。2023年,协会整合优质企业资源,投资20多亿元建设海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节能智能制造建设项目,打造的数字化、智能化“灯塔工厂”,让会员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位于鲁权屯镇的德州隆宇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空调风机风阀制造企业。眼下,他们正在和另外9家企业一起,共用“海创”品牌,赶制一批1500万元的订单产品。“一台暖通空调有3000多个零部件,主机等核心产品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风机风管等末端产品配套上,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协会的帮助下,我们共享海创品牌,抱团打市场,既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借助高端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以前不敢接的大订单现在我们拿得有动力、有底气,企业生产规模也较刚成立时扩大了一倍。”隆宇公司总经理马吉阳说。

“2023年,协会充分发挥政企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强化行业自律,凝聚行业合力,引领产业发展。2024年,我们将围绕海创、中威、兴恒、华辉等重点企业进行培育,聚焦产业链高端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质量和行业占比,努力推动暖通空调产业向省级产业集群迈进。”谈及2024年,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协会会长王宝亮信心满满。

群山磅礴须有主峰。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强调“抓功能集成”,既有群体又有链主,既有配套又有协作,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大发展。

位于天衢新区的英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手机和数码配件的研发、生产和品牌运营,产品销往28个国家,在南亚地区更是独领风骚。公司总经理胡鑫说:“2021年公司总部从深圳迁至德州后,成为山东极少数能生产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整机的企业,也吸引了生产精密组件、数据线、外包装的12家配套企业前来落户。”

深度对接招引“龙头”,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十年来,我市集中精力加大项目招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威讯、英望、恒芯、有研等一批高精尖头部企业相继落户,“一号产业链”强力起势,“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2023年,我们围绕12条标志性产业链,开展了‘遍访总部’、对接‘民营500强’等招商活动,深入实施了融链固链专项行动。2024年,我们将坚持优质项目招引与企业技术改造同步推进,以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编制《德州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遍访总部’活动,力争各产业链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孙洪昌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