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经开区——用改革“动能”提升发展“势能”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增速居全市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3%,增速居全市第5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市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增速并列全市第一位。这组数据,在2020年初时还全部为负,“转负为正”的背后,是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充分彰显。

在这场改革中,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职数由15名核减至11名,165人成功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录用132人,无震荡分流安置102人。

改革后,专业招商人员由28人增至39人,经开区内设机构由24个缩减至9个,共剥离201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其中移交市直相关部门76项、社会事务服务中心85项,下沉镇街40项。

有破有立:告别单打独斗,推行“管委会+公司”“管委会+园区”等管理方式,用服务的思维去对接企业。

用好“加减法”,轻装上阵抓主业,成立20多年的经开区改出新风气,焕发了新面貌。这种改变体现在一个个例子里,体现在一项项制度里,彰显开发区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效率。

一个例子

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个月,深圳客商感叹:德州经开区干出了“深圳速度”

1月19日,位于德州经开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的英望科技生产基地10万级洁净车间里,两条SMT贴片生产线有序运行,身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正在组装和检查作业。

“我们现在已经投入使用3条SMT贴片生产线,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达到年产量300万片,预计产值约5亿元,真正实现手机主板德州造。”英望科技山东公司总经理胡鑫介绍。

英望科技生产基地项目是我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在去年4月23日我市举行的“筑梦德州”招商推介会上,深圳英望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3亿元,先期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建设生产车间。

英望科技年产300万片手机主板SMT贴片生产项目对生产环境要求很高,需要进行10万级洁净车间装修。针对企业的这一要求,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统筹协调,从区直部门到国有企业充分与项目方沟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车间设计、招标到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层层把控,助推施工进度。从去年6月15日确定车间选址到完成车间改造,仅用3个月时间。

去年9月,项目顺利投产。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深圳客商感慨赶上了“深圳速度”。

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经开区引入产业基金为企业“输血”,让企业负责人备受感动,决定将深圳总部迁入德州经开区。3月2日,英望科技在德州经开区取得营业执照,标志着该公司总部已落地德州。

目前,英望科技已顺利进入上市辅导期,德州生产基地也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一批优质产业链配套项目也跟着英望科技纷至沓来,准备落户经开区。

2020年,德州经开区推动、参与、跟进9个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其中8个项目已落户。落地项目中,英望科技年产300万片手机主板SMT贴片生产项目一期过渡车间已经投入生产;宇航派蒙石墨烯应用产业园、沪江建筑智能装配式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上海芯谋研究半导体产业规划技术服务、小米谷仓学院培训、中化产业研究院3个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京鲁数谷数字经济赋能中心项目顺利推进。

一种现象

“拿地即开工”从个案走向制度化,去年15个项目做到了

2020年省新旧动能转换优先项目“奥来应急产业园”, 2020年1月底用地批复,当年3月实施模拟审批进场施工,当年10月取得土地证。

而拿到土地证时,该项目1号生产车间主体建设也已经完工。

产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几年前走审批流程需要100多天,如今只需1天。甚至“拿地即开工”有了升级版——拿到土地证时项目主体已经建好。

经开区将企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压缩成一张流程图和一张进度表,创新实施了“双线并行预审承诺制”,推动“拿地即开工”从典型个案走向制度化、流程化。据悉,2020年,整个经开区有15个产业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纵观建设项目落地审批整个流程,制约速度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土地手续(征收、出让)办理环节,经开区通过提前介入、前移审批节点、联审联办,创立了“双线并行”模拟审批机制,即一条线办理土地征收出让手续,一条线办理项目规划、施工手续,双线同步进行,并以土地征收批复为节点,实施模拟审批,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开工”。

“双线并行”模拟审批机制,突破一般以项目取得土地为改革起点的制约,其成效体现在压缩掉“土地出让环节”中涉及的联席会、变更土地性质、招拍挂等事项,改革审批节点提前至土地批复,项目进场施工时间可提前2至6个月。截至目前,已有山东有研半导体硅材料、中机寰宇、氢璞创能、华海绿筑、万众智能产业园、利尔康医用耗材等50余个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有效加快了项目开工建设速度,节约了企业时间、费用成本,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同时,经开区加强风险防控。区行政审批部门模拟审批后,将审批结果同步推送建设管理部门,对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同步监管。同时对审批机制进行政策性固化。该机制自2017年创立后,为确保顺利实施,2018年出台了《德州东部城区产业项目落地办法》;2020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对该机制进一步完善,纳入市委改革办《关于建立运行顺畅、运转高效的市、区两级审批机制的意见》。产业项目落地门槛不断提高,同时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确保批复后的项目顺利取得用地。自该机制实施以来,落地经开区的50余个产业项目未出现一起批而未供和建设质量安全问题。

一种精神

更饱满的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体制机制改革圆满完成

无论是项目落地的“深圳速度”,还是去年“拿地即开工”从个案走向制度化,背后都离不开经开区人的干事热情,尤其是体制机制改革后,经开区瘦身健体,干部职工精气神更足了。

去年5月15日,个体户张卫华在位于中旺大厦附近的康诚羊汤馆忙了一上午,坐在板凳上歇口气,顺便算一账。这一算,心里美得很:赚头不小呀!

可在几天前,他差点赔了钱。5月9日,张卫华到宋官屯市场监管所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由于他不会操作电脑,无法独立完成网上电子化登记申请。但是他的店铺所有设施设备及营业所需的肉、菜等不易保存食品全部铺货到位,如果证照不能及时取得,将会产生近万元的经济损失。

得知此情况后,宋官屯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全程指导张卫华在网上进行申报,第一时间进行审批,当天办理了营业执照;又帮助他办理健康证、培训证,使他第2天就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不久后,张卫华将写有“爱心为民,排忧解难,工作热情,办事高效”字样的锦旗送到经开区综合执法部宋官屯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手中,感谢该所工作人员对其店铺开业的热情帮助。

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区综合执法部迅速统一思想,进入角色,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优势,在登记审批业务上对业户进行“一对一帮扶”,想业户之所想,急业户之所急,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

“改革后,管委会用服务的思维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思维去对接企业,力促服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经济发展部部长申毅介绍。该区创新“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大力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模式,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

改革进程中,经开区大胆为企业“站台”服务。山东凯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解决续贷难题就是典型例子。“改革之后,感觉体制更扁平化了,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更便捷。只要找到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员,剩下的事情都办了。比如这次的续贷,开了一次会,事情就解决了。”凯旺公司总经理张凤宁说。

据介绍,随着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向深水区迈进,经开区的发展动力日渐迸发,改革与发展实现两不误、两促进。2020年,京鲁数谷、沪江建筑、英望科技等19个项目成功签约,合同总投资额158亿元。一批项目开工,17个项目投产。去年在国际市场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4家。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8亿元、21亿元、5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1.4%、16.8%。

眼下,这一旨在让经开区“活起来”的改革还在继续。

“要超前谋划区属国企改革,保证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顺利完成。做好‘党工委(管委会)+’体制机制改革的后半篇文章。”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震秀强调。区领导带队到上海市松江区、张江区等先进地区,学习园区建设、国企改革、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力争将先进经验学懂吃透,为推动全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打造德州发展增长极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王志强本报通讯员赵庆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