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连古今 绵绵不尽酒曲香

——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探源


2010年6月30日,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董福新在公司拜师大会上收徒

2007年,古贝春酒文化馆在筹建过程中,搜集到“东阳好酒”瓷质酒坛,高50厘米,可容白酒45公斤。经山东省文物专家鉴定,系元代文物

人工踩曲

出窖拌合

图中柳树为古贝春公司建厂时所植,人称“醉柳”


□李国锋

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广泛流传于鲁西北运河流域的一项传统白酒古法酿造技艺。几千年来,该技艺历经代代能工巧匠的传承,虽经不断发展演变,但关键环节始终不变,至今保留的90天(单轮)至270天(多轮)超长发酵期更是全国唯一。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繁盛、衰落而跌宕起伏,成为鲁西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丰厚载体和鲁酒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酒文化的宝贵遗产。该技艺生产的古贝春酒,无色透明、丰满柔厚、窖香浓郁、回味悠长,2015年,“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在济南举行的第二届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领袖企业峰会上,古贝春酒作为运河产区的名牌白酒被重点推介。 42度酱香型古贝春水晶白版,以其独特的产区优势和“酒色清澈、香气优雅、柔顺入喉、余味爽净”的风格特点,荣获“2019第二届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标志产品称号”。

“秬鬯酒”发源于商周成为古贝春酒的源头

地处运河流域的武城县,是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发源地。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孔子高徒子游曾为武城宰,弦歌而治,传道授业;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就是武城人,武城先后共诞生过16位文武状元,历来享有“历史名城、运河明珠、弦歌古郡、状元之乡”之美誉。

武城物产丰饶、水质甘美,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文献记载,发源于商代的“秬鬯酒”,就在武城一带酿造。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末年,孔子携众徒周游列国,一日车至武城界,闻得村落传来朗朗读书之声,悠悠弦歌之乐,时子游为武城宰,孔子与众徒驾车直奔县邑。夜晚,子游在弦歌台设宴款待孔子及诸同门。酒樽未端,忽闻远处传来悠扬的弦歌之声。孔子笑曰:“区区武城小邑,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昔日曾闻夫子教诲,君子学习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可以改变恶习。 ”孔子曰:“子游所言是也,我刚才的话只是开个小玩笑而已。 ”子游端起酒樽,向师父和同窗敬酒,大家高兴地一饮而尽。白酒入喉,满口醇香,回味绵长,大家齐声称赞好酒!孔子问子游此为何酒?子游答:“此为‘秬鬯(jù chàng)酒’也,秬,黑黍也,鬯,香草,秬鬯就是用黑黍酿造的香草酒。 ”孔子点头曰:“此酒天酝地酿,当有酒仙。 ”子游曰:“武城土地肥沃,广产五谷,这秬鬯酒为传世陈酿。今有幸在此为宰,又与夫子及同窗欢聚畅饮,真乃一大快事。 ”在当时,“秬鬯酒”当属“奢侈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秬鬯酒”不知消失于何时,但酿酒的工艺却流传下来。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白酒的酿造开始普及,品牌众多,上至将相王侯,下讫布衣百姓,都能品尝到这琼浆玉液。至西汉时期,武城县(时称东阳县)又有“东阳好酒”问世。

“东阳好酒”诞生于西汉武城酿酒业与大运河共辉煌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正当古贝春白酒香飘四海、蜚声华夏的时候,酒厂厂长张子文接到聊城地区博物馆一位文物管理员的来信,函称:该地区高唐县华家坞村解放初曾出土过一个酒坛,上书“东阳好酒”四字,武城在西汉时曾一度改称“东阳县”,隶属高唐州……此事引起张子文的重视,当即安排厂工会主席戚万周、摄影师吕文华和做文字宣传工作的高步云一行三人外出考察。他们先到高唐县城东南9公里外的华家坞村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到高唐县文化馆查阅高唐州志,再赴聊城地区博物馆寻谢来信人。不巧,酒坛被定为山东省二级保护文物,送交省博物馆搞展览去了。于是,他们再至济南,从省文展馆大厅内隔着玻璃看到了陶瓷酒坛。吕文华还拍回了两张照片。酒坛高50厘米,小坛口,肚大腰圆,可容白酒45公斤,坛为米黄质地,紫黑色花纹,线条简捷、明快、流畅,围绕坛口“东阳好酒”四个大字,繁体行书,挺劲洒脱,神驰笔酣。

2007年,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峰发出倡议:建设古贝春酒文化馆。在搜集文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个“东阳好酒”酒坛,经鉴定为元代文物,目前被珍藏在古贝春酒文化馆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从汉代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周政权设立贝州,治所就在武城县。由于地理、经济、人文环境关系,贝州自设立之后,便成为南北商贾云集、冠盖往来、货物集散的通都大邑。以酿酒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日趋繁盛。隋唐时期,贝州——武城县制酒业进入全盛期。这与大运河的通航有着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隋代大运河开通以后,贝州城凭借舟楫之利,为武城作为全国的市场打开了大门。贝州的制酒业凭借交通方便和客商往来采购,渐次取得了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地位。“要买酒,贝州走,大船开到城门口。 ”“一杯状元红,醉得公鸡不打鸣;一壶高粱烧,醉得船家不开艄”。这些俗谚口碑至今仍在武城民间流传。

唐代治理中国近三百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也是贝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贝州的酿酒业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盛世多诗酒,无酒岂有诗。酿酒业随着诗歌的发达而进入极盛期。“唐朝太和元年(827),鲁西平原的郓、曹、濮三州的两税榷酒即达十万贯”。宋元时代也实行“榷酒制度”,官府掌控酿酒,禁民间私酿,即便如此,山东的酒曲业仍在民间悄悄发展。

明清时期,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白酒进入规模化时代。酒政丰富,也是中国酒文化发展历程中最璀璨辉煌的阶段。经过数千年的酒文化沉淀,加之高度高品质的酒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酒业百花齐放、发展迅猛,酒的品种已基本定型,诗酒文化,得到传扬,绵延千年。酒的名号已经是蔚为大观,丰富多彩。加之明清时期大运河的繁盛,这些因素都刺激了武城一带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

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武城酒业再启航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大运河的逐渐淤塞,运河逐渐失去了往日波光粼粼、帆影片片的繁华景象,其经济大动脉的作用也日渐被海运、铁路所替代,而延续了三千多年的运河两岸酿酒技艺,也因战乱频仍、经营不善逐渐凋敝,虽然生产的白酒仍然物美价廉,但是这一运河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险。

清末,运河岸边的武城县南屯村以酿酒业闻名,这里聚集着王、于、亢等好几家较大的酒作坊。当地人王汝昌(生于清末民初,卒年不详,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一代传承人)自幼聪明好学,心怀大志,他在当地酒作坊学历几年酿酒后,已经深得真传,但是他还不满足,他的梦想是走出小村,去闯一闯外面的花花世界,尤其是通过老人之口,得知运河两岸酒作坊林立,那醇香甘洌的酒香,神秘繁琐的酿造工艺,无不令他心驰神往。

17岁那年,他背上行囊,拜别父母,只身沿运河北上,到达德州城,并从此开始了他遍访名师、艰苦学习的历程。时间过得很快,转眼7年过去了。7年来,王汝昌夙夜不懈、临池而眠,很快习得诸家名酒酿造方法,他还善于总结和融合,成为远近闻名的“酒把式”。

大约在民国初年,离家7年的王汝昌思乡心切,加上此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他终于下决心回到了家乡。

回家后,他被当地几家酒作坊争抢,经过衡量,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其近亲于宝星的于家酒坊。几年后,于家就因酿酒质量上乘,逐渐成为当地最大的酒作坊,到上世纪30年代,以于宝星为“酒把式”的于家酒作坊已闻名于当地,成为当地最大的酒作坊。于氏传人于宝星(1899年—1983年)尽得王汝昌真传,遂成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二代传人。

1952年,武城县政府将当地于、王、亢等几家酒作坊整合发展,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古井、古窖池的基础上,于运河岸边——今老城酒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小屯村)处进行公私合营成立“国营武城酒厂”。原于家酒坊“酒把式”马绍星(1929年—1992年)、柴文德、胡廷俊、何玉昌等10余人,一同纳入武城酒厂麾下。

1975年3月,酒厂迎来了改写她历史的张子文书记。他请回了迫于生计离开酒厂的马绍星,以马绍星为主组织科研攻关小组,融合罗酒和武城各大酒坊之所长,探索实践出一套五粮清蒸清烧生产工艺。1976年,该工艺生产的“武城大曲”“武城特曲”双双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并迅速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年,酒厂实现销售收入达108.65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

1978年,在“武城特曲”基础上研制生产的高档白酒“古贝春”酒诞生,并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汉民及弟子马雄设计了三角瓶型。自此,武城酒厂的产品系列均以“古贝”注册。“武城大曲”“武城特曲”更名“古贝大曲”“古贝特曲”。当年,全国书协主席舒同题写了“古贝春”商标。马绍星作为古贝春酒的主要研制者,被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随着“古贝春”的名声鹊起,武城酒厂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腾飞:上缴利税居全县之首,成为武城县“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武城酒厂创业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马季带领中央广播艺术说唱团的唐杰忠、李文华、冯巩等来酒厂采风创作并表演,臧克家、乔羽等人名流纷纷题词赞誉,武城酒厂一时风光无限。

改革开放科技助力古法焕新生

“当我接过奖杯,心中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同时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晓峰告诉笔者,“让鲁酒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光荣使命,也是古贝春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路还很长,但我相信,这一天一定能来到。 ”

2012年1月份,古贝春灌装车间创造了单日灌装量超1995年整月、单日销售额超1995年全年的惊人纪录。得知消息,周晓峰欣慰地笑了,脑海中浮现起初掌古贝春帅旗时的艰辛与坎坷。

1996年初,武城县委决定周晓峰任古贝春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当时,由于受到国家限制性政策的影响和白酒行业白热化的竞争冲击,产品滞销、原料短缺、人心涣散、债台高筑,“古贝春”这个历史名牌在汪洋大海之中奋力挣扎,仍然看不到曙光。

周晓峰带着他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征程。他提出解放思想、全方位改革的工作思路。依据有关政策,办理了4000多万元贷款的挂账停息,并且积极盘活资金,清欠欠款上千万元。他积极了解市场,走访客户、掌握信息,制定了“高标准起步、超常规发展、创国有名牌、办大型企业”的企业方向。

“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不香,”周晓峰认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瑰宝,是当代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公司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而是在原有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吸纳各家之长,从原料的选用、粉碎、制曲、到发酵、蒸馏、储存、勾兑严格把关,但是在发酵期等关键环节坚决保持原有工艺特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帮助,使该工艺焕发了生机,生产的“五星级古贝春”,填补了山东省无高档浓香型白酒的空白,一经上市就引爆了市场,使古贝春集团当年就扭亏为盈!

借助“五星级”带来的市场效应,公司及时推出兼香型“四星级”和浓香型“三星级”等星级系列和“宝石”系列白酒,不断拓展和巩固市场。同时确立了“一体两翼”式市场发展战略,以运河两岸为轴,辐射发展。至2000年销售收入达1.688亿元,建厂以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企业步入正轨以后,周晓峰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加大了低度浓香型白酒的研发力度。 2005年春,在五粮液集团承办的“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中,古贝春酒脱颖而出,38度古贝春荣获第一名,52度古贝春荣获第二名!标志着古贝春在低度浓香型白酒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已经形成。当年底,古贝春荣膺“中国驰名商标”。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周晓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品牌价值的放大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在于有酒文化这个支点。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古贝春酒早期的、有纪念意义的遗留物已经很少了。周晓峰通过深入调查挖掘,得知位于公司发祥地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老窖池及老厂的一眼古井和一棵柳树最有史料价值。于是他立即投资安排工匠,加以整修、建栏和挂牌保护。古井是建厂之初酿酒用的水源,那一棵柳树则是建厂之初工人师傅在运河岸边挪来的,如今它已长成一棵大树。据说由于长期的酒香熏陶,早晨其树叶上结的露珠隐隐有一股酒香,被人们称为“醉柳”。如今,以这三处景点为亮点的武城酒厂文化基地(古贝春酒厂旧址)已成为古贝春工业旅游的一部分。2019年被列入武城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完整地保存古贝春的历史资料,2007年,在周晓峰的直接策划下,“古贝春酒文化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馆高三层,展览面积8000余平方米,充分展示了古贝春的历史渊源、创业历程、生产工艺、典型人物等。此文化景观可为齐鲁白酒行业的先行力作。至2012年,公司建成山水楼阁、绿树成荫的工业旅游园区,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人才是酿造技艺传承的关键

春风唤得万花开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战略。如今,马绍星弟子董福新担任生产管理部主任,在制曲、窖泥、串蒸、双轮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古贝春原酒取优率比原来提高了6.1个百分点,古贝春原酒产量比原来提高了0.8个百分点,古贝春原酒理化指标比原来提高了80mg/100ml。 2003年,“五粮古贝春混蒸混烧跑窖工艺”荣获山东省一轻厅颁发的生产技术优秀质量管理奖。 2008年荣获山东省一轻行业管理协会颁发的科学进步二等奖。目前,董福新已被正式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代表,其代表群体还有周晓峰、赵殿臣、李宪增、房殿成、高学林、孙传仁等30余人。“栽好梧桐引凤凰”。对人才的培养不光体现在提拔重用上,更体现在营造尊师重教的成长氛围上。为培养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公司指定专人拜师学艺,并在全厂举办拜师活动,为该工艺的世代传承储备了优秀的青年人才。1998年7月,张延峰正式拜国家高级酿酒技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公司总酿酒师董福新为师,成为他的开山弟子和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嫡派传人。 2010年6月30日晚,公司在大礼堂内再次举行“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拜师会”。董福新等三位老师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见证下,收下11位徒弟。目前,张延峰被评为德州市首席技师、武城县贝州英才,被指定为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其传承群体有周玉庆、马连松、杜新勇、纪红超、高登基等50多名技艺高超的生产骨干。公司高标准科研中心被批准建成全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拥有包括一名“中国白酒大师”、6名“国家级白酒评委”在内的110多人的科研团队。

如今的古贝春,人从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这块金字招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历久弥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