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走在行业发展最前沿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张娜

时下,正是储备农资的大忙时节,也是复合肥生产的旺季。 5月4日,记者在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门口看到,来拉化肥的半挂大货车排起了长队。“我们每天能销售3000吨左右,预计5月份产量8万吨,销量8万吨,销售收入可达1.6亿元。 ”公司总经理段伦君说。

成立于2007年的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是史丹利农业集团的子公司,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实验室等诸多“科技招牌”。段伦君说:“肥料是‘农业的粮食’,我国化肥消耗量占到全球的35%。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只有持之以恒强化科技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肥效,才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最前沿。 ”

较早采用高塔造粒让理想照进现实

走进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厂区,一座高112米、直径30米的建筑物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史丹利的标志性建筑——高塔复合肥的“造粒塔”。

高塔造粒技术是将尿素融溶后与磷钾混合,从高塔自由落体而成,其生产的肥料颗粒均匀、养分合理,除含有氮磷钾外,还含有钙、镁、硫、氯等多种中、微量营养元素。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杨光胜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化肥生产企业都已采用高塔造粒技术生产,但在10年前,这一技术却受制于资金、技术等瓶颈制约,生产应用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建厂伊始我们便承接集团公司资金、技术优势,决心在平原实现高塔造粒。”杨光胜说。经过3年研发,2010年,企业成功上马年产20万吨的高塔造粒生产线,成为国内较早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高塔项目的投产,不仅提高了企业产能,还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该条生产线自运行以来,产品产销量均有了大幅提高。

如今,公司又引进了喷浆造粒技术。“应用喷浆造粒技术生产的产品粒度坚硬、不易板结,稳定性好、吸湿性小,肥效比高塔造粒更好。可以说,我们的技术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杨光胜说。

上马硫酸钾型复合肥向经济作物要效益

走进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人忙碌,机器轰鸣,一派红火的生产景象。“这是我们这两年主打的硫酸钾型复合肥,去年全年我们只生产了10万吨,今年一季度就已生产5万吨。 ”杨光胜介绍。

硫酸钾型复合肥采用氯化钾低温转化、化学合成工艺生产,它含钾高、含氯低,非常适合水果、蔬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忌氯作物施用。“在化肥的生产过程中,钾含量高了容易出细粉、不易成型,这是制约化肥生产企业进军高钾肥市场的最大难题。目前,国内掌握这一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我们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杨光胜告诉记者,高钾肥的利润空间是大田肥的两倍以上,目前公司建设有两条硫酸钾型复合肥生产线,设计产能20万吨/年,全部达产后,每年利润可达5000万元。 

    产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史丹利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体系,创建了省级工程实验室,与齐鲁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年年都有创新点、年年都有新产品、年年都有新发展。目前,企业拥有国家专利授权45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开发高新产品26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环保领域舍得投入走绿色发展之路

    化工企业是环保问题的“易发多发区”,可史丹利在去年11月至今的环保督察中,却取得了督察“零”问题的优异成绩。谈及其中奥秘,段伦君坚定地说:“把环保当作千年大计,舍得投入、狠抓环保,就能实现生产达标、绿色发展。 ”

    投入3000余万元,淘汰链条锅炉、新上煤粉锅炉是史丹利在2017年环保领域的“大手笔”。据公司EHS部经理张继伟介绍,新上煤粉锅炉后,煤的燃烧过程在移动中完成,燃烧较为充分,热效能由过去的81%提高到了98%。同时,不会产生废煤渣,而产生的煤灰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去年9月我们完成了锅炉改造,目前,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张继伟说。

    “环保标准只会越来越严,今年我们要未雨绸缪,按照直排的标准,投资200万元新上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绿色生产、节能环保的标杆企业。 ”谈及未来,段伦君信心满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