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谊制药:靠大联强擦亮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王德鹏本报通讯员张娜石可

 4月16日,走进位于平原县的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铝塑包装车间,身着无尘工作服的工人,正加紧赶制一批抑郁症康复药物。“别看车间不大,我们公司每年可生产制剂30亿片(粒)、原料药150吨,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客户青睐。 ”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增胜告诉记者。

    马增胜是在公司工作近30年的老员工,从普通职工到平原制药厂副厂长,再到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一家国企小厂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成长。

    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平原制药厂,1978年成立,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精神药品定点生产厂家。“好药治病,劣药致命”“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生命,药品质量关系人的生命。”自成立之初,这样的质量价值观就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也成了企业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

    基础扎实,并不意味着发展一帆风顺。“2012年,企业销售收入4700万元,无法支撑做大做强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这就好比是守着金山缺饭吃。 ”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慎强说。

    2013年6月3日,一纸合同成功签订,上海医药集团所属的上海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平原制药厂、德州博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成立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企业开始了“涅槃重生”。“上海医药集团是集医药制造、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国内大型化学制药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拥有多个原料药、成品药的生产批号,与上海医药集团取得合作,能大大缩短企业新药的研发时间,借助其优势,迅速做大做强。 ”翟慎强说。

    联姻效果显而易见。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后,平原制药厂拥有的61个制剂产品和21个原料药产品与上海医药集团的产品资源全面对接,产品结构由感冒片剂等普通药物,优化为艾司唑仑等精神类药品。产品自动化率由10%提升至70%,设备的先进性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相对于改制前翻了两番。公司生产的五大精神类药品占据了全国 50%以上的市场。“从2013年至今,公司产能增加了10倍,员工只增加了不到20人。产销量增长很大程度上缘于实现了落后设备的100%更换。”分管公司财务工作的马增胜如数家珍,“更换生产机械,投资1800万元;升级车间阻燃彩钢板,投资400万元;淘汰三足式离心机,投资100多万元;各种土建基础设施改造,投入1000多万元,环保投入1100万元。 ”

    借助与上海信谊医药研究所、上海医药集团研究院的合作,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积极打造国家级精神类药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品牌仿制基普药生产基地。“生产一代、申报一代、研发一代,是公司的三年规划。目前,噻奈普汀钠、利培酮口腔崩解片两个‘国家863计划’新药,已上报国家审批。我们拟投资6200万元,对纳入计划的8个产品进行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目前已投入2000万元,力争年底全面完成,抢占市场先机。 ”马增胜信心满满地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