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竹:扎根禹城30年,盐碱荒地变沃野

 借助多方力量,回报这片热土
30余年间,欧阳竹有几次机会调往大城市工作,但他选择了坚守在试验站,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
平时,试验站工作人员到地里采样,受到村民亲人般的欢迎;家家户户都珍藏起最好的酒,专等 “欧阳老师”走门串户时拿出来作招待。
有一年春节,试验站附近毛庄的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电话,要给他送刚宰杀的羊肉和自家磨的香油。一听欧阳竹人在北京,村支书非要亲自开车把东西送到北京去。最后,欧阳竹只好又赶回试验站。
正是因为与当地百姓间的深情厚谊,欧阳竹决定要把自己的全部技术和资源回报脚下这片热土。
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 “废物”?在欧阳竹和同事们的引荐下, “农民种植玉米→企业收购玉米芯生产功能糖→产生生物质废渣→代替煤炭用于发电→草木灰还田”这一技术循环链,在当地落地生根,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如今,禹城已成为中国的功能糖城,在玉米芯中提取的功能糖,已占全国70%至80%的市场份额。现在相关企业已发展成集团公司,利润上亿元。
作为禹城试验站站长,欧阳竹大部分时候在充当 “协调者”角色:一方面,中科院的科研成果需要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也需要借助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科研技术力量加以指导。如何将中科院的优势和地方的需求结合起来产生最大效益,成为这位站长经常思考的大问题。
2008年4月,禹城市被水利部定为推广农业节水项目的试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核心技术问题就是如何测量水量。 “能不能把水量计量到一立方米的程度?”欧阳竹马上联系中科院有关研究所攻关,专门开发了一个测量水系的遥测系统。现在该系统已在项目区广泛使用,水流之处就能测出这个地方几小时用了多少立方米水。
探索范式农场,打造新“标杆”
30年来,欧阳竹和同事们借助手里的农业科研技术,为当地赢得一个又一个桂冠提供智力支撑: “秸秆养牛示范县”“吨粮市”……
如今过了 “知天命”之年的欧阳竹,又有了新的追求:在承接 “渤海粮仓”等国家重大课题的同时,不断思考为这片扎根30年的土地探索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
“在退休前我想做一个范式农场,也就是把小麦玉米的秸秆做成绿色高效生物肥料,用以畜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并将现代化的技术组装进去,进行工厂化管理,每个流程和环节都用电脑软件控制,形成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产量最高的现代化农场模式。”欧阳竹说。
目前,集纳了中科院各个所相关技术的范式农场已经具备了70%的技术储备。
过去,欧阳竹和同事们用30年青春“耕作”出一个在黄淮海平原上推广的“标杆”,人们正期待着他们打造下一个“标杆”。
□本报记者 刘臻 本报通讯员 崔珠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