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王世亮:在别人困难时搭把手

   一扇被铁丝捆绑的栅栏门、三间土坯房、一个30平方米的小院,这就是夏津县宋楼镇刘芦村村民王世亮的家。虽然家里有点寒酸,自己除种地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但今年86岁的王世亮已经坚持捐款35年。
    走进王世亮家,泛黄的墙壁上挂满了他捐款获得的荣誉证书。王世亮为记者拿出了一沓捐款收据,共有29张,最早的一笔是2006年7月13日捐的,最近的一笔在去年12月捐的。
    王世亮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他和89岁的老伴都已失去了劳动能力,主要依靠儿女赡养和土地流转资金生活,一年的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
    经历了从旧社会进入新中国的巨变,王世亮深知过上安稳日子来之不易。因此,节俭是伴随他一生的习惯。走在街上,即使看到一粒粮食、一瓣棉花,王世亮也会把它们捡起来。自己很节俭,但是对待有困难的人,他却很大方。 “谁都可能有遭难的时候,大家都搭把手,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去。 ”王世亮说。
    去年4月,王世亮来到夏津县民政局,要为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捐款。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捐款的人多,劝他少捐点。王世亮真诚地问:“国家遭难了,怎么就不能用俺的钱? ”
    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王世亮翻出家里的135元钱送到县民政局;2005年,王世亮把靠捡垃圾挣来的60元钱送到民政部门,要求捐给“更困难的人”;2006年,全县“慈心一日捐”活动中,他的身影再次出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3天内,他两次到县民政局捐款200元。
    “俺没什么文化,只会种地,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别人有了困难,俺能做的就是帮一把。”这是王世亮常说的话。他从1979年开始捐款,一直持续至今,从未间断。据粗略统计,35年来,王世亮共捐款6万多元。
    “世亮大爷爱帮助人是出了名的,谁家有个啥事,他知道了准来帮忙,不惜力气不惜钱。”刘芦村党支部书记刘生坡说。
    曾经有人问王世亮,这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把钱捐出去,冤不冤?王世亮坚定地说:“到死也不觉得冤!捐点钱出来,帮帮有困难的人,是应该的,做好事就得做一辈子。”□本报记者 朱代军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 王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