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和谐 群众安乐

建设中的市博物馆

    过去的5年,我市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突出亮点。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的 “接力”,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 “答卷”,德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本义,让人感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平安是民生之需。 5年间,深入持久地开展平安德州建设,全面推进全方位、全天候、全员化维稳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不断攀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 5年间,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指导再到资金扶助,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5年间,我市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社保 “空白地带”,紧密编织社会保障网络,加速实现全民化、全面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5年间,我市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文化体育惠民工程。 5年间,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活动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市持续实施文化体育工程,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年来,民生变化不仅仅于此,变化还发生在老百姓吃穿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一项项工程、一件件成果,记录德州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取得的显著成绩。市委、市政府用情和爱谱写了一首高昂的和谐民生之曲。

□本报记者 吕爽 本报通讯员 李婧 牟永来 董志勇 谷传军 马宝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