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本报记者 李根 本报通讯员 孟凡云

    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工作,把开发区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规划水平,加快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积聚。目前,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在全市7.3%的土地面积上承接了73%的固定资产投资、85%的实际到账外资,实现了72%的财政收入、78%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的进出口额和45万人的就业。

    5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破除发展制约,明确“各县市区委书记为开发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长为直接责任人”,引导全市上下树立“抓开发区就是抓对外开放,抓开发区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发展理念,打造“以区兴市、以区建城、以区安民”的开发区建设氛围。

    5年来,我市加大对各开发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基础设施投入达到县(市区)年基础设施投入的60%以上,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孵化研发技术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进行补贴。

    5年来,各开发区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积聚发展高端高效高质产业,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发展定位。特别是去年以来,根据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部署,明确了重点培植的优势产业,谋划引进、推动了一批战略、外资、产业项目,以优势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产品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产业集群。实施了利用外资“55333”工程,即围绕5大领域、5个区域、30家企业、30个项目为重点开展招商,培植30家重点企业境外上市。

    5年来,各开发区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乡镇村居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地块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使规划充分满足未来10年开发区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形态发展、高品质人居环境要求。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扩区和调整区位,探索跨区合作开发模式,走区域携手、内外合作之路,先后与天津红桥区、高新区、滨海新区、青岛保税区、黄岛开发区开展了合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