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华: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捐资助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贯彻实施,德州市特教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残疾儿童类别的变化以及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的不断增长,德州市特教仍面临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状:

各方条件难适应现实需要
特殊教育所关注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自身特点,针对他们的教育模式需要特殊关注。目前德州各县(市、区)内特殊教育机构在规模和专业度上有所欠缺,且学校布局分散,尤其是县办特校虽然是上级规定,但由于规模偏小,综合性差,既造成本就有限的特教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残疾儿童成长发展。
而且,目前各县(市、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是由聋哑学校过渡而来,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都难以适应多类别残疾儿童入学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盲童、聋哑儿呈逐年减少趋势,自闭症、脑瘫等残疾儿童呈逐年增多趋势。
另外,目前德州市内特教学校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残疾孩子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又称智慧康复,不仅是国家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求,更是已经实践充分证明的最适合当代残疾儿童成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市政协委员袁敬华介绍,目前,我市能提供教育和康复相结合服务的特教学校或康复机构并不多。


建议:
鼓励社会各界关注“特殊”儿童
在市政协十四届会议前一个月,民进德州市委的提案统筹工作就已经开始。袁敬华的提案便是有关全市的特殊教育统筹规划的内容。
袁敬华表示,德州市从整合资源、科学布局着手,统筹规划全市特教学校布局,撤并规模偏小、服务内容单一的康复机构或学校,保留综合型特教学校予以扶持培植。
袁敬华建议,进一步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整合现有特教学校,要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康复效果做为重点,同时,切实承担起融合教育指导、特教发展研究、残疾儿童康复以及送教上门服务等职能。
她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捐资助学,积极争取和组织社会热心、爱心人士支持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对在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摄影刘振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