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姐夫

岳长金

姐夫李传银,农民,党员,是村里不多的文化人,他一生的最高职务是大队会计。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周末晚上,姐夫带我去他邻村看露天电影《雷锋》。打那起,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1974年底,还在当时的公社宣传队负责文字工作的我,毅然选择当兵入伍。去辞行那天,一向幽默风趣、总爱开玩笑的姐夫拉开抽屉,拿出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一本绿色塑料皮笔记本和5元钱给我,并笑问:“知道这叫什么?”我脑筋急转弯:是“携笔从戎”吗?姐夫大笑:“到底是高中生!”“这几块钱可备不时之需。重要的是,看能不能用这支笔,写下你的军旅人生!”今天看来,这一笔、一本和5元钱极为普通,可它包含着深深的关心、期盼与信任。

从盐碱地里走出来的我,一到海防部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园,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便迅速扎根生长。两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某团一连三排九班,当了一名四炮手。

阳春三月的一天上午,驻地渔村一家民房突然冒起滚滚浓烟。“不好,救火!”正在组织训练的连长唐占臣一声令下,全连官兵立即操起水桶、脸盆、铁锨等灭火工具,赶赴火场。唐连长一马当先,党员干部紧随其后,经过100多号人的奋力抢险,大火很快被扑灭,保住了渔民的财产,大家一个个灰头土脸,却如释重负。

因为参与其中,我觉得这事值得宣传报道。经琢磨思考,悄悄写了一篇不足500字的小故事,誊抄在横格纸上,装进信封,贴上8分钱邮票,试着寄了出去。

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竟然在二版显著位置以《奋勇灭火》为标题登了出来。第一次投稿,第一次登报,内心惊喜、激动得直跳,当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惹得下铺战友直抗议。尽管署名“一连报道组”,可大家都知道我是全连第一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一时成了“名人”,班、排、连三级表扬。团宣传股领导得知后,专门来到连里,一番询问、考察,挑我去了团报道组,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

“登报只是开头,成绩已过去,往后还得努力。”“向雷锋学习,好好干、多学习。”“低头走路,仰头看人,踏实做事。”……正是姐夫在回信中经常讲这些朴实的话语和人生道理,给了我扎根军营的信念和动力。

一路走来,入团、入党、提干、升职乃至到团、师、军机关工作,苦过、累过、笑过、沮丧过,但从未后悔和退缩。军营成就了我,我愿以百倍的忠诚和丰硕成果,为她赴汤蹈火。48年来,我一直用手中的笔,书写我的感动,抒发对部队的情怀与热爱;48年来,写下上百万字材料与作品,并将发表在军地报刊的各种文稿,汇集成48万字的《笔耕如歌》一书,印证了我的勤奋和努力;48年来,环境在变,年岁在变,但我初心不变,梦想不变,拼劲不变。我愿意一写就是一辈子,永不言弃、直到写不动为止,因为这也是我的军旅人生。

17年前,姐夫罹患癌症,我一家竭尽所能延长其生命,但他仍不幸去世。那些年,姐夫与其他亲属及父老乡亲们的亲情守望,如山间清泉无声无息、细流涓涓,让我在长途跋涉中,哪怕遇上暴雨狂风,也能勇毅前行。他们的鼓励、激励和支持,是我心头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我人生历程中永远的留恋、回望与怀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