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牧歌,生命的底色——读《边城》有感


湘西的四五月,正是风景如画的时候。连绵的山脉起伏纵横,宽阔的沅水蜿蜒而过,碧溪渡口春风泼绿,幽幽篁竹青脆欲滴。掩映其中的茶峒如古老的使节一般,在斑驳的染布缸上,在河边停摆的孤舟里,诚恳地保留着岁月的刻痕。

当岸边的老船夫冲你挥手,问你要不要渡河时,时空便骤然绽开一条缝隙。踏进这条渡船,便是踏入《边城》那一页的光阴。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烟雨空濛的湘西一角,在那座茶峒小镇里,有一座建在半山腰的白塔,透过湖水波光粼粼的反射可以看到翠翠的家和爷爷的船。日子像沉入古井般,平静无波。直到有一天,小溪流惊起了一道爱情的裂痕,赤诚的少年每晚踏着月色登上渡口对溪的高崖之上,为心爱的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自此,那个纯洁的女孩在睡梦中聆听自己心上人的情歌,就像林间的云雀衔来了远处的星光。

沈从文先生用明净透彻的笔触,营造出了一座精神乌托邦似的原乡。在这座初雨浸润的山城里,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纯粹相互交融着,给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作者建造这座茶峒城,不仅是为了书写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现代寓言,更多的是对于命运的无奈与悲悯,是平静之下难掩的哀恸与忧伤。山崖上再也听不到月夜的歌声,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那如歌的岁月还是像白河流水般滔滔而去了。

《边城》的底色终究是悲凉的,看似文字轻松酣畅流淌的背后,实则又无处不在地弥漫着凝重的孤寂感。这种孤独,是翠翠望着天边红云时内心泛起的薄薄凄凉;是祖父守着古渡口时,对着星子心事难言的苦闷;也是残月下白塔那边传来的、终没有回应的云雀似的歌声……好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般,书中人物无一不透露着孤独的神色,仿佛那是生活中一切美好都无法掩盖的命运本色。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营造这样一个澄澈而透明的幻梦,却在故事即将终结时亲手将这个梦境打碎。小说中一切瑰丽与艳美的色泽在静谧写意的山水之间都归于平凡,“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了。”

故事好像就这样结束了,但似乎又还没结束。坍塌的白塔已被修复,茶峒河中的双桨有人在摆动,水波渐散,歌声悠悠,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作者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开放式结局。

沈从文先生说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湘西这片由茶峒碧溪构成的纯净而不经雕琢的天地里,人们似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个体生命真善美的澎湃力量得以蔓延开来,生命的底色在诗意的田园牧歌中就此洇染开来。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愿每一颗躁动的心都能在茶峒的遗梦里得以安宁,每一处伤痛都能在湘西蜿蜒的酉水中得以止息。

桑淼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