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轶事

竼芃

春节临近,家里想换台电视机。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家里买电视机的情景。

记得那年腊月二十六下午,在外工作的父亲刚到家,母亲就唠叨,我大娘家买电视机了、我表姨家买电视机了、前头婶子家也买了,总之是左邻右舍都买了,咱家还是有出门在外的人家呢,咋好意思不买?父亲连声应承:“买、买、买,赶明儿就去买。”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和我大娘家的大哥哥骑着自行车,驮着死皮赖脸非要跟着的我,进城买电视机了。

那时的德州城没有现在的繁华,路也没有现在的宽敞、整洁,楼房也不高,路边好多是低矮的平房。但是,对于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那简直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奇。

由于临近过年,街道两旁都是卖东西的,物品琳琅满目,比我们村集市上的物品多得多,买东西的人也多。等长大进城后才知道,我们当时走的是三八路。

父亲和大哥哥在三八路并没有停留,打听着直奔百货大楼。那时候还不叫百货大楼,叫“四零”,现在那里依然是德州市繁华商业的代名词。

进了“四零”,打听着直奔电视机专柜。记得那时候已经有了彩色的,但服务人员介绍:彩色的不如黑白的清晰,最主要的是,彩色的价格要贵不少呢!父亲和大哥哥商量:别人家都买12吋或者14吋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家买个大一些的就可以了。最终买了一台17吋“星海”牌的黑白电视机,花了五百多元。

买完电视机,我小声对父亲说,我想买面包服(羽绒服)。当时父亲看我都十三岁了还没有面包服,加上年末考试成绩又好,就答应给买。其实那时候,村里的孩子还没有穿面包服的,穿的都是自己母亲做的棉袄。

我们在服装专柜选了两件面包服。我的是枣红色的,面料好,也厚实;弟弟的是两面穿的,薄一点,一面是天蓝色,一面是玫红色和杏黄色搭配的,很是好看。这两件衣服花了150多元。

大哥哥问我父亲买不买衣服。父亲摇头说不买。

父亲和大哥哥带着我和电视机,七拐八拐地来到太平街。途经一个大花坛——原来的德州市区没有红绿灯,大点的十字路口设有大圆花坛。

太平街道两边卖东西的更多,人也多。父亲找了个人少、背风的地方,把电视机和衣服卸下来,让我看着,他俩去买电视机天线和年货去了。

远近叫卖声此起彼伏,我在原地冻得跺脚,双手不停地搓着,哈气,也不敢远离。眼睛紧盯着电视机箱子和包里的衣服。大约两个小时后,父亲和大哥哥才回来,还给我买了“又一村”的包子。包子真好吃啊!比我们集市上的包子小,但肉多汁肥,吃得我嘴角滴汤、手上都是油。最后几个没舍得吃,带回家给弟弟妹妹尝尝。

回家后,村里的小姐妹们都羡慕我进了城,见了大世面,又买了她们没有穿过的面包服。可她们不知道我在“四零”那个大商场里根本不敢四处乱逛,只亦步亦趋地跟在父亲身后,还挨冻、独自守了一中午电视机箱子。倒是知道我吃上了远近闻名的“又一村”包子。

在“四零”买的电视机和乡亲们在镇上供销社买的电视机一样,在那个时常停电的年代里,一打开,雪花“霹雳吧啦”地乱闪,半天不出人,得“啪啪”拍两下才行。夏天还得搬到太阳底下晒电视机屁股。

我在冷风里看守了一中午的电视机,随着条件的好转,没几年就淘汰了,换成了彩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