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坯教室到新教学楼

教书40年,我亲身经历了乡村教育的衰与兴,亲眼见证了农村学校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我刚当乡村教师那会儿,继承的完全是我上小学时老师的“衣钵”——3间民用土坯房,旧式木板门、木格子窗。房子年久失修,夏天房顶漏雨,冬季墙缝钻雪。讲台和讲桌都是自己用土坯垒成。为了防止讲台起土(泥块变成尘土),只得在土坯上贴上一层报纸。学生的课桌凳都是自家凑合的——有清朝3根腿的“被阁子”,有民国时期两条腿的木条凳。每当上课,不是这个的桌子倒了,就是那个凳子歪了。 4个年级几十个孩子,挤在一处教室里复式教学。老师的教具唯有粉笔一盒。

晚上学生自习,用的都是自家用墨水瓶做的柴油灯。一个晚上下来,孩子们鼻子被熏满烟灰。用手一抹,个个像戏里的大花脸。唯有那清脆悦耳的手摇铜铃,不时响在学校上空。呼唤着少年的求知欲,激励着孩子们少年立志,勤学奋发。

后来,上级号召改善办学条件。村干部举全村财力,盖起了6间土坯房。孩子们住进了用塑料膜替代玻璃的新教室。“土台子”课桌也换成“石台子”课桌——水泥板上涂上厚厚的一层纸浆。为防止撕裂再在纸板上刷上油漆。这就是风靡一时的“纸浆课桌”。

1986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乡建起了鲁西北农村第一座教学楼。各村小学也进行优化整合,农村的教学条件基本好转。孩子们才真正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走进了楼宇教室,用上了标准的木质单人课桌。但是,当时农村农民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的各项“提留”和学校收费,再加上流行“读书无用”观念,农村教育一度步履蹒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实施。党委、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日益加大,农村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学校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学校整体搬迁至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新校址。新校占地50多亩,教学楼面积5000多平方米,能容纳个18个教学班。其中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微机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学生公寓楼4人一室。室内设有卫生间、淋浴器、洗漱台,为孩子的学校生活提供便利;学生餐厅宽敞洁净,桌椅排列整齐,可容纳300名学生同时进餐。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万平方米的大操场:松软平展的塑胶跑道,排列齐整的观众看台。单杠双杠鞍马跳箱……学生健身器材完备,体育教学设备齐全。蓝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一应俱全。学校男女足球队经过历练实力大增,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竟在全县中小学足球联赛中夺得“双亚”;市“2018足球夏令营”期间,“实小”女足队长被山东省青训中心选走。不难想象,将来的大黄实验小学足球队定会“踢”出名堂!

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殷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今后的家乡教苑,一定会利用好优势教育资源,创造家乡教育事业的辉煌!

□高德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