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沙土布袋

在我的故乡德州夏津境内,横亘着一条方圆30万亩的沙土地,是历史上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此地决口泛滥,河床沉积、决口歧流堆积,形成的一条似黄龙平卧的黄河故道。我的出生地新圣店镇刘辛庄,距离黄河故道左堤不远,从幼儿起我就与沙土为伴,可以说是从细沙里长大的。

在我的孩童记忆里,自然没有“婴儿床”、“尿不湿”之类物件,细沙就是我们的床和襁褓,可以说,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是从细沙土里长大的。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睡觉的时候都会睡在土布袋里。

沙土布袋俗称“土裤子”。这种土裤子虽称“裤子”却并没有“腿”,只是一个上下一般粗的布袋,开口处像坎肩,有领窝。在产前的准备工作中,这种沙土布袋一般做三四条,至少做两条,以作为替换,及时晾晒。布料一般也是为较厚耐湿的家织粗布,染成耐脏的灰色、红色、紫花色等重土色。

在孩子出生前,作为即将升职为父亲的男人们都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黄河故道沙土岗子上拉细沙土。“沙土岗子”是风卷细沙拥成的,绝无壤土混杂,因而绝无黏性。因为我们村子距离黄河故道尚有不到一公里路程,家里有牛、马、驴牲口的,都会用车拉一大车放在自家院子里,就够使很长时间的了。没有牲口的人家,多用小推车去推,或装到两布袋里往家担。将沙土拉回家后,一般堆放在门洞里、厦子下或屋角,以免因风吹、水冲而流失。

大人们从沙土岗上把沙土运到自家院子里,把这种吸热性和吸水性都很强的沙土用最细密的细箩筛过,再放到铁锅里,加火炒热,烧得沙土在砂锅里突突地冒泡,然后端下来放在一边凉着,凉到大人用手摸着不烫手了的温度为宜。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烫土:做饭烧火时,把一个破犁铧仓或者砖头放到灶火里烧红,取出放在细沙土中,埋起再扒开,再埋再扒,重复数次,经搅拌,把沙土烫得均匀,温度以烫手为宜。沙土烫好后,把犁铧仓或者砖头取出,搅拌热沙土,稍凉至不致把婴儿烫着时,就可以把热沙土装进土裤子,把婴儿装进热土布袋里。

婴儿睡在里面,温度可控,冬暖夏凉,沙细如面,毫无黏性,还能预防湿疹,即使婴儿不自觉尿到里面也不怕,因为沙土透水性特别强,水很快渗透到最底层,上面沙土很快干。为防止孩子爬出沙土布袋,还会在口袋上缝上两条背带,套在孩子肩膀上,稚嫩的皮肤与细沙土终日耳鬓厮磨,却不会磨伤,久而久之,皮肤变得黄中带黑,我一直坚信我的黄皮肤是小时候和黄沙土接触过多染成的。

等到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们因要忙于农活,无暇照顾,只好将孩子丢在沙土堆上,任凭他们摔倒了再爬起来,翻跟头打滚,变成土娃,只要不受伤大人们都不会去管,只是直起腰来看一眼孩子,然后笑一笑又去忙手中的农活。

沙土对于我们这些黄河故道里生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圣土”,她陪伴我们长大,已经深深侵入到我们的皮肤、血液乃至骨髓。沙土布袋也是催生我们长大的独特“尿不湿”和“睡袋”,成为我们童年里不可或缺的“圣物”。

王永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