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37年,高小文化,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算是高学历了。

  高小毕业后,父亲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但那时靠挣工分生活,父亲在外教书,家里只能靠母亲干农活。母亲身材单薄,又是小脚,干起活来很吃力,挣不了多少工分,分到的粮食压根儿不够我们五个孩子吃的,而父亲每月挣的那点工资不过杯水车薪。无奈,他只得辞职回村干农活,后因能写会算担任了村会计。

  父亲正直善良,热心肠,深得乡亲们信任。村里的大事小情,诸如分家、婆媳闹别扭、婚丧嫁娶等等都少不了父亲的身影。有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因不识字,每次都请父亲帮他给在东北的女儿写信。收到信后,他再拿来让父亲读给他听。这样持续了许多年,一直到老大爷去世。

  记忆最深的还是父亲给乡亲们写春联。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好,每年刚进腊月门,就有乡亲送来红纸请他写春联。父亲对此从不推辞,不仅不收钱,还自己贴钱买毛笔和墨汁。整个腊月里,父亲最忙的事就是写春联。那时村里没通电,父亲就在昏黄的油灯下一笔一划地写。腊月天寒,尤其晚上更冷,父亲就握着热水杯暖暖手,然后接着写,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父亲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那时村里没一个大学生,但是父亲一直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将来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算砸锅卖铁,我和你娘也要供你们上大学。 ”那个年代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村里女孩大多小学毕业父母就不让继续上学了。而父亲从没因我是女孩而忽视我,反而总是鼓励:“只要你想上学,我就一直供你。 ”于是我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父亲见此,供我读书的劲头更足了。可第一年高考,我却名落孙山。而父亲一句埋怨话也没说,反而不断地安慰我。他拿邻村一个大学生当例子,说那个人第一年也没考上,是复读才考上的,只要你不放弃,肯定也能行。背负着父亲的殷切希望,我踏上了复读之路。经过一年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师范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位女大学生。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因父亲当年的坚持与鼓励,才让我有了现在的生活与工作,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信心和底气。

  我在济南安家后,父母很少来,偶尔来一次待不几天就急着回去——他们怕给我添麻烦。2015年,我结束了18年的婚姻。父母从老家赶来看我,我知道他们心疼我,担心我以后的生活。我故意用轻松的语气安慰他们:“即使离婚我也能过得很好,能养活自己和孩子。 ”事已至此,父母也不知该如何安慰我。父亲只说了一句:“孩子,别恨他,也许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这句话让我每每想起总会泪流满面,父亲太善良、太宽容了!这次父母在我家待了20天,是多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父亲在我家待的最后一次。这20天里,我每天换着花样给他们做好吃的,陪他们看城里的景色,拍了许多照片。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那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他始终强忍着,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痛苦与不适,为了女儿,他掩盖了病痛对自己的折磨。从济南回到老家第三天,父亲就查出胃癌晚期,仅过了40天,父亲便匆匆地走了,享年79岁。

  我给父亲拍的照片成了遗照,父亲对我说的话成了遗言。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40多年,而我真正对父亲尽孝只有短短的20天。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难以平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永远留在了心里。

  父亲去世后,村里人都很惋惜,都说“一个好人走了”。父亲下葬那天,亲人、乡亲、朋友,足足100多口人前来送行。天空飘着雨夹雪,像是天公和亲人的泪。

  天堂的父亲啊,您安息吧,您的儿女虽没大富大贵,但都像您一样在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好好地培养着下一代。我会像您当年鼓励我一样鼓励我的女儿,尽最大能力支持并帮助她实现她的理想。

  亲爱的父亲啊,今生做您的儿女没做够,愿来世您还做我们的父亲!

□张秀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