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与王秉新的师生情

□姜溪波郑永华

    “王秉新同志:你的来信和字均收到,有几位同志看到,都认为很像我的字体。你爱好书法已有显著成绩。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勉之勉之。此复。”这是舒同1979年12月14日给王秉新的一封信。
    王秉新1935年生于武城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喜爱舒同的字。那时没有字帖,只能临习舒同给《大众日报》《新论语》《聊城大众》《聊城日报》等的题字,学习舒体。
    王秉新从接到舒同的信以后,师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向大师求教和去北京的机会更多了。我们也想借秉新之光去北京求字。
    1986年夏天,我们同王秉新一起去北京。在途中有幸看到了舒同给王秉新的信。我们都认为这封信很珍贵,应妥善保存。
    到了北京舒同处,舒同的夫人王云飞接待了我们,并热情地为我们冲了雀巢咖啡,她说:“你们来得不巧,舒同正在医院疗养。 ”我们只好告辞。
    王秉新每次进京,舒同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讲解书法道理,怎样用笔用墨,并展纸挥毫示范,写字给王秉新作纪念,关心弟子的成长,直到大师1998年生命的终结。
    1988年中国书协计划为舒同举办一次书法展。舒同从事了几十年的书法活动,身边却没留一幅作品。中国书协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孙志皓和王秉新的协助下,费了不少周折,在全国各地征集了67幅,在1988年春季举办了舒同作品书法展。
    在展览的第一天,我们应邀前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见到了舒同这位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老人。王秉新对每幅作品看得仔细认真,寻找自己的差距,改进书法创作。
    在舒同的熏陶和指导下,王秉新有了长足的进步,声名鹊起,求字的人越来越多。 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我爱我家》,其中出现的书法作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是出自王秉新之手,这时他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成为山东舒体研究会理事,书法作品在北京、上海、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均有展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