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市:承载经济腾飞的希望

■报告摘要

 产业强市就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链条化延伸、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高新化发展为导向,聚集优质要素,突出抓大培强,倾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让现代产业成为德州发展最突出的标志。


从工业强市到产业强市,意义深远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意义深远。”刘长青代表言简意赅地说。他认为,长期以来,制约德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大企业、大项目个数少,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尤其是缺少骨干财源企业,各级财政实力偏弱,抓转调、谋跨越缺乏雄厚的财政支撑。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仍是德州发展最大的瓶颈。一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症结所在:

 2011年,我市GDP预计1950亿元左右、人均3.4万元左右,而全省GDP预计突破4万亿元、人均4.1万元左右。我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1亿元、人均不足1700元,而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56亿元、人均超过3500元。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4.9%,低于全省2.7个百分点,质量效益偏低。

 刘长青代表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我市经济欠发达关键是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数得上、叫得响的主导产业,缺少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缺少重大特大项目。我市要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在产业发展、难点在产业发展、潜力也在产业发展,必须毫不放松地抓产业强市,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名城。

 战士平代表从另一个角度对加快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 2011年,我市企业纳税最多的是莱钢永锋集团,有6亿元,而滨州魏桥创业集团和中海沥清两家企业纳税分别高达45亿元和26亿元,菏泽市一家煤矿企业纳税16亿元。我市有39户纳税过亿元的企业,纳税总额为21亿元,而滨州市虽然只有15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但纳税总额突破100亿元,菏泽市仅有7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但纳税总额达到了32亿元。也就是说,我市工业企业缺大少强、产业层次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五年来全市上下大抓项目、大上工业、上大工业已形成了共识。”周天峰代表表示,本次党代会在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的基础上,提出了 “产业强市”战略,不仅涵盖的领域更广泛,而且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着力推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制造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培植若干技术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形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支柱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格局。

让现代产业成为发展最突出标志

 实施 “产业强市”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非一日之功。谋非常之举必须有非常之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提升境界,真正做到 “顶层设计、高点突破”,以大气魄、大手笔推动大发展、大跨越。

 刘长青代表、邵国君代表认为,我市资源有限、财力有限,要实现赶超跨越,必须做到聚焦重点、收拢拳头、集中突破,实现 “五个聚焦”: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全力推进 “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力争5年累计投资突破1万亿元。要进一步细分重点产业、细化产业链条,找准真正的优势产业和突破环节,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优势环节,全面壮大 “产业树”,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聚焦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龙头。围绕 “10+3”主导产业,精心筛选100家骨干龙头企业,政策优先倾斜、要素优先供给、服务优先保障、难题优先解决,努力做优特色、做强配套,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 “旗舰”企业。三是聚焦重大项目。重大项目是 “牛鼻子”。要将我们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扶持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促投资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围绕“10+3”产业,谋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特大项目;精心筛选100个市级重点项目,扎实开展 “大项目服务年”活动,强化政策扶持、强化协调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四是聚焦园区建设。集约集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将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向园区进一步倾斜,从规划上引导、体制上理顺、财力上支持、人力上保障,促进要素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大争取力度,确保德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各县市的省级开发区、高新区要着眼争先进位,把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支撑区域跨越发展的隆起带、增长极。五是聚焦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当前我们整合资源、集中突破的主要路径。县市区要在 “10+3”主框架下,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围绕主导产业抓骨干企业、上重大项目、搞招商引资,引导中小企业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培育上下游产品衔接、大中小企业配套、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行业话语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周天峰代表说,要以大气魄、大手笔推动大发展、大跨越,必须真正理解大集团引领、大平台聚集、大项目推进的深刻含义。如大平台聚集,就是要以更高境界抓好园区建设,把所有的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全市12个省级开发区就是拉动德州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此次党代会提出,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十家骨干企业、十个重点项目、十个研发机构、十个服务平台 “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举全市之力培植大企业、大项目

 报告中提出,重点培植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百亿级 “旗舰”企业。目前,我市经济部门已深入全市20家重点企业,分门别类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他们三年内整体发展规划,帮助企业研究把握大企业发展规律。今后工作中,将一手抓现有骨干企业培植,一手抓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经过一至三年的努力,争取每个产业至少有一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领军企业、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过百亿的支柱企业。

 刘长青代表、周天峰代表一致认为,培植百亿级 “旗舰”企业,应在政策上对市级涉企优惠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把涉及工业的奖励扶持资金集中使用,设立综合性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落实项目贴息、大企业贡献奖励、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优惠政策和奖励事项,把有限的资金聚焦到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来,发挥最大效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做到政策优先倾斜、要素优先供给、服务优先保障、难题优先解决。与此同时,抓好骨干企业的上市挂牌,不断强化企业战略管理、精细管理和财务资金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利用好企业家协会、大企业家俱乐部平台,加强政府与企业家间的交流,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培养,转变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家战略决策、把握商机、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刘长青代表、周天峰代表达成了共识:按照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原则,筛选确定一批重大项目,集中要素,加快推进。对在谈的重大产业项目跟上洽谈,搞好服务,确保尽快签约落地。要落实好重大项目 “五个一”推进机制和 “四定两保”责任机制,及时掌握进度、搞好服务。目前,我市提前谋划,在100多家企业中初选了200多个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并提前上报国家和省170多个项目,争取上级立项支持。

 王有德代表认为,重大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企业,对项目建设,应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切实增强 “等不起”的紧迫感、 “慢不得”的危机感、 “坐不住”的责任感和 “推不掉”的使命感,全力以赴抓项目。同时,要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以重大项目促产业升级,以技术创新积蓄重大项目建设后劲。

□本报记者 杨德林 唐晓颖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